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及我国的对策初探

被引:7
作者
孔翔
曾刚
机构
[1]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院上海,上海
关键词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 技术流动; 中国;
D O I
10.13959/j.issn.1003-2398.2003.05.010
中图分类号
F124.3 [技术发展与革新];
学科分类号
0201 ; 020105 ;
摘要
全球技术空间体系是指技术存量在技术势差激励下 ,在全球范围内各区域间交流运动所形成的复杂空间网络。它突出地表现为技术存量在不同区域、不同等级的技术供给者、消费者以及联结它们的技术流通渠道中的交流运动。技术势差、技术廊道是全球技术空间体系形成的必要条件 ,而知识产权保护是保证技术流动长盛不衰的制度保障。本文仅从体系形成的基本条件、现实障碍、特征及区域效应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全球技术空间体系的形成机制 ,进而探讨了中国面对全球技术空间体系的政策选择。
引用
收藏
页码:42 / 45+21 +2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追赶战略”不是中国经济向知识化转变的唯一选择 [J].
姜安印 ;
胡淑晶 .
甘肃社会科学, 1999, (04) :13-14+51
[2]   发展极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农村发展极构建 [J].
孔翔 .
农业现代化研究 , 1999, (04) :9-12
[4]   国际技术贸易: 发展新趋势及其启示 [J].
黄繁华 .
国际经济合作, 1997, (11) :15-18
[5]   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内涵和影响 [J].
李长久 .
世界经济, 1997, (07) :14-18
[6]   技术轨道和自主创新 [J].
柳卸林 .
中国科技论坛, 1997, (02) :32-35
[7]   经济发展与技术引进──基于小岛模式之探讨 [J].
高长春,刘文革 .
经济科学, 1995, (02)
[8]   技术垄断与西方跨国公司的发展 [J].
邱立成 .
南开经济研究, 1994, (01) :33-37
[9]  
区位决策[M].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魏后凯编著, 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