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与外周血肿瘤坏死因子、内皮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关系

被引:8
作者
张永春 [1 ]
黄陆力 [1 ]
娄婷叶 [2 ]
上官海娟 [1 ]
李红军 [1 ]
吕风华 [1 ]
张素荣 [1 ]
机构
[1]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
[2]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肿瘤坏死因子; 内皮素; 白细胞介素6;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41.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内皮素(endothelin,ET)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的关系,探讨斑块发生破裂的原因,进而为临床上防治不稳定斑块的破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测定经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确诊的23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以及230例CAG正常者的血清TNF-α,ET和IL-6水平,并比较其与不同冠状动脉斑块形态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TNF-α,ET和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型斑块组血清上述指标水平显著高于1型3、型斑块组,且3型斑块组明显高于1型斑块组。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有炎症反应参与,炎症因子TNF-α,ET和IL-6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斑块形态均是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的重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183 / 185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2 条
[1]   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J].
孙黎明 .
海南医学, 2004, (11) :73-74
[2]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变化的临床意义 [J].
张永春 ;
娄婷叶 ;
刘建庄 .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01, (03) :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