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余震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分区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15
作者
李轶群
王健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关键词
唐山地震; 中小地震; 震源机制; 应力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2~2006年数字化地震资料,分析了该时段发生的中小地震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网格密集值计算方法将唐山余震区细分为5个区域。在每一分区内利用格点尝试法求解小震综合节面解。结果表明:各分区小震震源机制节面解有所不同,P轴方位角存在一定的转向变化。宁河6.9级地震所在的一区以及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二区的P轴方位角呈北东东-南西西方向,三区、四区P轴方位角沿中小地震的分布呈东西向,此后五区再次转为北东向。各分区小震综合解的P波初动方向矛盾比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唐山7.8级主震所在的二区矛盾比最高,达0.41,而没有发生强余震的夏官营一带所在的五区矛盾比较低,仅为0.23。分区研究小震综合节面解,显示出应力场的细微差异,具体勾划了唐山余震区应力场的复杂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50 / 158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地震活动性图象处理的网格点密集值计算方法 [J].
王健 .
地震学报, 2001, (03) :262-267
[2]   唐山地区地壳裂隙各向异性 [J].
高原,郑斯华,孙勇 .
地震学报, 1995, (03) :283-293
[3]   区域小震平均节面解的时空分析附视频 [J].
阎明 .
地震学报, 1991, (01) :9-20+129
[4]   由多个小地震推断的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方向 [J].
许忠淮 ;
阎明 ;
赵仲和 .
地震学报, 1983, (03) :268-279
[5]   华北地壳应力场的基本特征 [J].
李钦祖 .
地球物理学报, 1980, (04) :376-388
[6]   中国及邻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区域特征 [J].
鄢家全 ;
时振梁 ;
汪素云 ;
环文林 .
地震学报, 1979, (01) :9-24
[7]  
中国地震学研究进展[M]. 地震出版社 , 陈运泰主编,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