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8
作者
张东兰
王淑香
张志刚
翟德翠
机构
[1] 山东省滨州市人民医院感染一科
关键词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肝损害;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12.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热)];
学科分类号
100401 ;
摘要
目的探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并发肝损害的相关因素,为IM并发肝损害发生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175例IM儿童患者,按照其是否发生肝损害分为两组,其中85例并发肝损害为病例组,90例未并发肝损害为对照组,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年龄≥6岁、男性、病程、病情(累及器官≥2个)、发热时间、最高体温、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CD4.+、CD8+、CD4+/CD8+、EB病毒-衣壳抗原EBV-CA-IgM抗体阳性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年龄≥6岁、男性、病程、病情(累及器官≥2个)、发热时间、最高体温、WBC、CRP、CD8+、抗EBV-CA-IgM抗体阳性及红细胞沉降率增快与IM并发肝损害呈正相关,而CD4+、CD4.+/CD8+与IM并发肝损害呈负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病情(累及器官≥2个)、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4+高、CD4+/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病情(累及器官≥2个)、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而CD4+高、CD4+/CD8+高为IM并发肝损害的保护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积极抗病毒治疗的同时,可以使用免疫调节剂等对上述因素进行必要的干预。
引用
收藏
页码:32 / 34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在耳鼻喉-头颈外科的临床分析 [J].
朱慧娥 ;
尹德佩 ;
窦训武 ;
杨代茂 .
当代医学, 2010, 16 (33) :104-105
[2]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特征分析 [J].
许玉霞 ;
廖先华 ;
易志刚 ;
刘增荣 .
华西医学, 2010, 25 (07) :1270-1272
[4]  
Clinically Controlled Study on Children's 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Treated by Chinese Medicine[J]. 幺远,段红梅,闫慧敏,甄小芳,潘宇琛,姚瑶,陈黎,靖学芳,陈海伦.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2009(05)
[5]  
检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EB病毒DNA的临床意义[J]. 付丽娟,赵宏伟,徐燕梅. 中国医药. 2009 (09)
[6]   不同年龄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分析 [J].
赵方 ;
彭华 ;
曾宾 ;
张双船 .
中华全科医学, 2008, (11) :1133-1134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检测及其意义 [J].
林英辉 .
中国基层医药, 2008, (02)
[8]   Infections associated with haemophagocytic syndrome [J].
Rouphael, Nadine G. ;
Talati, Naoshaj ;
Vaughan, Camille ;
Cunningham, Kelly ;
Moreira, Roger ;
Gould, Carolyn .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 2007, 7 (12) :814-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