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安多岛弧型蛇绿岩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43
作者
赖绍聪
刘池阳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系
[3] 西安
[4] 西北大学地质系
关键词
蛇绿岩; 地球化学; 构造环境; 班公错-怒江缝合带;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3 [变质岩];
学科分类号
070901 ;
摘要
安多蛇绿岩位于西藏安多县城北侧、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中段。该蛇绿岩块呈近东西向展布,长约25km,宽约5km,主要由低钾拉斑玄武岩和辉长岩组成。高精度ICP-MS分析结果表明,玄武岩和辉长岩稀土总量较低,均具有亏损型稀土配分型式,∑REE:29×10-6~44×10-6,∑LREE/∑HREE=0.90~1.06,(La/Yb)N=0.29~0.41,(Ce/Yb)N=0.42~0.60。表明其源于N-MORB型亏损地幔源区。然而,相对于典型的大洋中脊玄武岩(N-MORB)而言,其Nb和Ta,尤其是Nh含量明显偏低(Nb=0.6×10-6~3.13×10-6,平均1.19×10-6;Ta=0.072×10-6~0.253×10-6,平均0.105×10-6),在N-MORB标准化痕量元素配分图上具显著的Nb谷。表明安多玄武岩+辉长岩组合既非典型的洋中脊成因,又与岛弧型火山岩有一定区别,它们很可能形成于边缘海(弧后)盆地环境,由于消减带之上的地幔对流导致新洋壳的产生而形成,是特提斯大洋岩石圈在俯冲过程中引发弧后次级扩张的产物。
引用
收藏
页码:675 / 682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4 条
[1]   藏北火山岩的微量元素特征——关于弧后盆地演化的地球化学证据 [J].
杨瑞英 ;
黄忠祥 ;
邓万明 .
核技术, 1986, (02) :17-20+59
[2]  
中国蛇绿岩[M]. 科学出版社 , 张旗,周国庆著, 2001
[3]  
蛇绿岩与地球动力学研究[M]. 地质出版社 , 张旗主编, 1996
[4]  
喜马拉雅地质Ⅱ. 王希斌,鲍佩声,郑海翔. 地质出版社 .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