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整合诉求下的执政党适应

被引:3
作者
叶麒麟 [1 ,2 ]
机构
[1] 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2] 中国人民大学比较政治研究所
关键词
社会整合; 执政党; 非公企业; 组织嵌入;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25 [党的领导];
学科分类号
030204 ; 0305 ; 030503 ; 0307 ;
摘要
1978年伊始的市场化改革,松解了之前的执政党、国家与社会三者同构化的社会整合结构,既使得非公经济和企业获得了新生,成为社会的新生"自主空间",也使得原有的社会阶层出现了分化,出现了新生的包括非公企业主在内的非公经济人士阶层。而由于西方自由主义民主思潮的渗透,加之国家权力整合的不合时宜以及党性不适等问题,非公经济和非公经济人士阶层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给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为此,中国共产党进行适应实践。这集中体现为在理顺党性不适的前提下,大力推动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积极推进个体吸纳和组织嵌入的组织适应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以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领的功能定位为内容的功能适应实践,试图实现对非公经济社会空间和力量的社会整合。
引用
收藏
页码:8 / 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8 条
[1]  
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J]. 林尚立.  复旦政治学评论. 2005(00)
[2]  
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美)杜赞奇著, 2003
[3]  
民族—国家与暴力[M]. 三联书店 , (英)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Giddens)著, 1998
[4]  
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M]. 上海三联书店 ,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 1998
[5]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ies. Bruce J.Dickson. . 1997
[6]   十八大以来党员数量结构不断优化 [J].
孙应帅 .
前线, 2014, (09) :58-60
[7]   非公企业党建的困境及其破解对策——来自福建省泉州市的经验启示 [J].
叶麒麟 .
理论与改革, 2014, (01) :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