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系统串联布置方式的应用

被引:17
作者
林振娴
杨勇平
何坚忍
赵志渊
机构
[1] 华北电力大学能源动力与机械工程学院
关键词
串联; 热电联产; 联合特性; 发电功率; 梯级利用;
D O I
10.13334/j.0258-8013.pcsee.2010.35.015
中图分类号
TM621.4 [热力系统、热力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针对目前国内大多数热电厂都是采用供热系统并联布置方式运行的现状,通过分析热电联产系统的联合特性,提出在无节流工况后采用供热系统串联布置的方式运行,以减小节流损失,提高机组发电功率。相应地提出几种不同布置方式的模型,对其进行了量化的比较和分析,可知供热系统采用串联布置方式运行时,第1级机组的供热抽汽压力降低,第2级机组供热抽汽压力升高,但整体而言比并联布置方式运行的供热抽汽压力低;为了更好地利用串联第1级机组所减小的供热抽汽压力,可适当增加串联第2级机组热网加热器面积或使用强化传热管,增加其传热性能,使升高了的串联第2级机组供热抽汽压力降低,使机组发电功率增加的更多,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1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热电联产系统中最佳冷源热网加热器的选择方法 [J].
杨勇平 ;
林振娴 ;
何坚忍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 (26) :1-6
[2]   热网加热器在热电联产系统中的全工况分析 [J].
林振娴 ;
杨勇平 ;
何坚忍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0, 30 (23) :14-18
[3]   总能系统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 [J].
金红光 ;
张国强 ;
高林 ;
林汝谋 .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 (03) :39-48
[4]   燃气轮机总能系统及其能的梯级利用原理 [J].
林汝谋 ;
金红光 ;
蔡睿贤 .
燃气轮机技术, 2008, (01) :1-12
[5]   我国热电联产领域现状及发展方向 [J].
胡玉清 ;
马先才 .
黑龙江电力, 2008, (01) :79-80
[6]   热电联产项目中机组的选型及参数确定方法 [J].
张建业 ;
徐述 .
电力设备, 2008, (01) :72-75
[7]   基于全工况性能的冷热电联产系统效率指标比较 [J].
杨承 ;
杨泽亮 ;
蔡睿贤 .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08, (02) :8-13
[8]   热力循环及总能系统学科发展战略思考 [J].
纪军 ;
刘涛 ;
金红光 .
中国科学基金, 2007, (06) :327-332
[9]   合理用能原则及两类应用的分析 [J].
葛莉瑶 ;
胡三高 ;
徐鸿 .
华北电力技术, 2005, (06) :30-32
[10]   大型热网加热器设计运行经验 [J].
刘国军 ;
王鸿昌 ;
孔令勤 .
电站系统工程, 1999, (06) :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