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性能分析

被引:3
作者
陈会勇 [1 ]
薛志恒 [1 ]
马智勇 [2 ]
何欣欣 [1 ]
王伟锋 [1 ]
吴涛 [1 ]
付昶 [1 ]
机构
[1] 不详
[2]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3] 不详
[4] 府谷能源开发有限公司
[5] 不详
关键词
风能; 太阳能;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 压缩空气蓄能; 风力发电; 经济性;
D O I
10.19666/j.rlfd.201810237
中图分类号
TU61 []; TM611.3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该发电系统将风力压缩空气蓄能技术和太阳能蓄热技术以及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相结合,通过风力机组直接驱动压缩机组压缩空气蓄能,利用太阳能集热装置对燃料进行加热,使用燃气轮机的排气作为蒸汽透平的热源,实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通过对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热力分析和系统效益计算可知,该风能太阳能联合蓄能发电系统不仅提高了联合循环系统的效率,也可提供稳定的供电,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较好。
引用
收藏
页码:103 / 10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 [1] 风能与风力发电技术[M]. 化学工业出版社 , 张志英, 2010
  • [2] 风力发电中央控制系统的工程设计[D]. 曾凡超.合肥工业大学 2010
  • [3] 压缩空气蓄能及其他蓄能技术在美国的应用
    施慧聪
    张炯
    [J]. 华东电力, 2009, 37 (02) : 291 - 294
  • [4]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ies for utility scale intermittent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CAVALLO A J. Transactions of the ASME . 2001
  • [5] 国外压缩空气蓄能发电概况
    宋卫东
    [J]. 中国电力, 1997, (09) : 53 - 54
  • [6] σ : The long and short of it[J] . Robert S. Chirinko. &nbsp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 . 2008 (2)
  • [7] 大型压气蓄能发电系统的开发
    周波
    [J]. 电器工业, 2004, (03) : 43 - 45
  • [8] 气体蓄能发电技术——压缩空气储能燃气轮机发电站[J]. 胡立业.  上海电力. 2006(02)
  • [9] 压缩空气蓄能电站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刘文毅
    杨勇平
    [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7, (03) : 373 - 375
  • [10] 风能利用的多元化发展方向[J]. 胡立业.  上海电力.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