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分析

被引:26
作者
蒋金亮 [1 ]
徐建刚 [2 ]
吴文佳 [3 ,4 ]
周亮 [1 ]
孙东琪 [1 ]
机构
[1]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
[2]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3]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
[4] 北京大学地表过程分析与模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碳源汇; 流动比率; 人-地; 标准差椭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论文从人-地结合视角看待碳移动问题,根据2001—2009年遥感数据和能源数据,分别计算各省碳排放和碳吸收量,引入流动比率,从而划分出高碳源地、低碳源地和碳汇地,结合标准差椭圆进一步分析人-地碳源汇系统离散和聚集趋势,进而得出人-地碳源汇系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特征。研究表明:①高碳源地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上海地区,作为高碳源地的华北地区呈逐步向外扩张趋势,低碳源地主要在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和广东地区,呈现不断向西、南方向扩散趋势,碳汇地主要在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②高碳源地从点状式分布逐步向外扩散,到2009年呈现华北两端聚集,上海突出的类三角形结构,低碳源地呈现华中和华东两端聚集,广东、吉林突出的类四边形结构,而碳汇地基本是在外围包围低碳源地,人-地碳源汇系统呈现逐级由上至下态势,高碳源地不断由内向外扩散,低碳源地不断转变成高碳源地,同时碳汇地也不断转变成低碳源地;③2001—2009年高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位于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呈西北—东南格局,范围在2005年之前基本不变,2005年之后逐步扩大;2001—2009年低碳源地标准差椭圆主要集中在华东和华北地区,分布格局从"东北—西南"到"西北—东南",再到"东北—西南",最后又回到"西北—东南",低碳源地在主轴和辅轴上分布不断分散,2001—2003年间变化最大,2003年之后变化幅度减少;2001—2009年期间碳汇地系统呈东北—西南分布格局,且椭圆整体位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碳汇地系统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较大的波动。
引用
收藏
页码:757 / 768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34 条
[1]   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 [J].
石敏俊 ;
王妍 ;
张卓颖 ;
周新 .
地理学报, 2012, 67 (10) :1327-1338
[2]   江苏省对外贸易中的碳排放转移效应研究 [J].
何凌云 ;
林祥燕 .
华东经济管理, 2012, 26 (06) :9-13
[3]  
1999~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空间演变特征[J]. 赵雲泰,黄贤金,钟太洋,彭佳雯.环境科学. 2011(11)
[4]   中国进出口贸易碳转移排放测算方法分析与评价 [J].
方修琦 ;
王媛 ;
魏本勇 ;
王文琴 .
地球科学进展, 2011, 26 (10) :1101-1108
[5]   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 [J].
姚亮 ;
刘晶茹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12) :16-19
[6]   东北地区农田净初级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J].
朱锋 ;
刘志明 ;
王宗明 ;
宋开山 .
资源科学, 2010, 32 (11) :2079-2084
[7]   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析 [J].
刘英 ;
赵荣钦 ;
焦士兴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5) :154-157+162
[8]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1639-1649
[9]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碳排放足迹研究 [J].
孙建卫 ;
陈志刚 ;
赵荣钦 ;
黄贤金 ;
赖力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 20 (05) :28-34
[10]   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 [J].
朴世龙 ;
方精云 ;
黄耀 .
中国基础科学, 2010, (02) :20-2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