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夏镇澳
宛新杉
王辅德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植物生理研究所
关键词
小麦籽粒; 籽粒灌浆; 穗下节; 小麦; 麦类作物; 夜温; 粒重; 生理变化; 小麦灌浆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试验研究了温度对小麦籽粒形成过程中生理变化的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小麦在开花到成熟处于日温相同(25℃)而夜温不同(20℃,10℃)的条件下,夜温低的处理籽粒灌浆期和成熟期比夜温高的处理延长10天。2.夜温低的处理绿色叶面积大、下部叶片衰亡较慢、叶片夜间呼吸强度低,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因此茎鞘、叶、穗、籽粒和总干重都较高。开花到开花后17天植株干重的主要差异是茎鞘。开花17天以后到成熟,两个处理籽粒干重的差异逐渐增加。3.夜温低的处理,籽粒灌浆的物质来源较丰富,有利于晚开花的籽粒生长。由于灌浆的粒数较多,不仅小穗第一、二粒的粒重增加,第三粒的结实率和粒重也有所提高。4.夜温低的处理,茎、鞘和叶的含糖量比夜温高的处理大,以茎较为显著。籽粒生长前期淀粉含量低而醇溶性糖的含量高,接近成熟时两个处理的差异减小。5.在小麦籽粒灌浆盛期供给旗叶以 C14O2后;穗、穗下节和饲喂叶的局部温度改变(5—8℃,20—25℃)引起了同化产物运输分配情况发生变化。穗部降温对同化产物输入籽粒的抑制作用最大,饲喂叶次之。穗下节降温到5—8℃的影响不大。穗及饲喂叶降温有较多的放射性物质留存在饲喂叶中。6.不论是供给、输导或接受器官降温,受到低温影响的部分醇溶性物质的分布百分率皆增高;穗部降温的影响最大,饲喂叶次之,穗下节较小。穗部降温籽粒中的放射性约有65%在醇溶性部分,不降温的约有63%在稀酸水解部分;说明了5—8℃的低温阻碍籽粒中糖向淀粉等高分子物质的转化过程。7.本文对青海地区小麦干粒重较高的原因,夜温对小麦茎、鞘、叶和籽粒的生长,每穗粒重和粒数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并指出改变温度或用其他方法增加粒重提高产量的可能。
引用
收藏
页码:338 / 349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über die Hemmung des Stofftransports in den Siebr?hren durch lokale Inaktivierung verschiedener Atmungsenzyme[J] . Johannes Willenbrink.Planta . 195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