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及慢性肝脏病变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24
作者
吴珊
刘宗石
李晓明
WYLau
CKleow
吴秉铨
李川军
机构
[1] 香港中文大学病理解剖和细胞学系,白求恩医科大学病理学教研室,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系
关键词
肝肿瘤,端粒,染色体,甲胎蛋白类;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35.7 [肝肿瘤];
学科分类号
100214 ;
摘要
目的比较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及其癌旁不同慢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同,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TRAP方法检测38例HCC及其癌旁不同慢性病变肝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以4例正常肝组织为对照。结果38例HCC中32例显示端粒酶活性(868%)。端粒酶活性与HCC的细胞分化、类型、大小及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无关,但与病人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水平相关。端粒酶活性阴性组AFP水平明显低于各阳性组(P<001)。正常肝(4例)、先天性胆管闭锁(4例)、肝小叶间纤维增生(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2例)及未见明显病变肝组织(7例)均未见有端粒酶活性。25例肝硬化中4例端粒酶呈弱活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大多数HCC及个别肝硬化组织,其活性可能在H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有希望成为恶性肿瘤诊断的标记物。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3
页数:3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