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论碳酸盐岩网络状油气藏──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潜山油气藏为例

被引:53
作者
周兴熙
机构
[1]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北京市信箱
[2] 不详
[3] E-mail:geotarim@
关键词
碳酸盐岩; 网络; 形状; 油气藏类型; 储集层特征; 溶洞孔隙; 裂缝带; 勘探程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0.1 [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网络状储集空间由被裂缝系统串联起来的孔洞系统构成,多发育在碳酸盐岩之中,所形成的油气藏形态的不规则性和结构的非均质性以及隐蔽性很强,在油气藏形态分类和勘探中,都应作为一种独立的基本类型。提出将其归入不规则油气藏大类,作为与透镜状油气藏并列的单独类型,命名为“网络状油气藏”。概念是:以孔洞-裂缝系统为储渗空间,以四周致密岩层封闭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彼此独立的网络状不规则油气聚集。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川南的网络状油气藏为例,论述其主要特征是储集空间为多个孔洞-裂缝系统,因而网络状含油储渗体系基本互不连通。勘探这类油气藏要特别重视研究岩溶发育及破裂改造的强度。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的勘探实践表明,评价网络状油气藏并预测其分布,必须采用地质、物探密切结合和多学科综合的技术与方法;在发现了商业性油气流井后,首先进行试采,认识稳产条件,再结合测试数据初步估计含油气范围,用压降法预测该井的可采储量,同时在地质条件相似处进一步钻探、试采,扩大储量,建成产能。对网络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勘探技术的应用,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图4表2参8(王孝陵摘)
引用
收藏
页码:5 / 8+109 +109-11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 [1] 塔河油田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张抗
    [J].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9, (02) : 24 - 28+36
  • [2] 塔里木盆地轮南古岩溶
    周兴熙
    顾家裕
    李小地
    王红军
    [J]. 海相油气地质, 1998, (03) : 20 - 26
  • [3] 中国隐蔽油气藏.[M].潘元林等主编;.地质出版社.1998,
  • [4] 非构造油气藏.[M].胡见义等主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
  • [5] 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原理.[M].(苏)布罗德(И.О.Брод);(苏)耶列明科(Н.А.Еременко)著;北京地质勘探学院石油教研室译;.地质出版社.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