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sh模型在黄土区人工刺槐林冠降雨截留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35
作者
王艳萍 [1 ,2 ]
王力 [1 ,2 ]
卫三平 [2 ,3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山西省吕梁市水利局
关键词
Gash模型; 刺槐林; 林冠截留; 自由穿透降雨系数; 树干持水能力;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5 [森林水文学];
学科分类号
0829 ; 0907 ;
摘要
为了验证Gash林冠截留解析模型在黄土高原人工林中的适用性,基于2009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吕梁市王家沟小流域刺槐林样地降雨观测数据,采用Gash模型对林冠截留进行了模拟。所选刺槐林分为人工纯林,林龄约30a,阴坡,坡度24°,密度为990株/hm2,平均树高10.8 m,平均胸径12.4 cm,郁闭度0.76。根据回归方法确定了Gash模型中的主要参数,包括饱和林冠的平均蒸发速率(E珔)、林冠枝叶部分的持水能力(S)、自由穿透降雨系数(p)、树干持水能力(St)和树干茎流系数(Pt)。结果显示,2009年5月至10月人工刺槐林样地实测降雨量为366.9 mm,穿透降雨量为317.5 mm,树干茎流为10.2 mm,林冠截留量为39.2 mm。模型模拟的林冠截留量为42.4 mm,高于实测值3.2 mm,相对误差为8.2%。敏感性分析表明,S、E珔、St和pt每增加10%,林冠截留量分别增加4.7%,3.1%,1.7%和0.5%;p增加10%,林冠截留量则减少2.6%。说明树干持水能力(St)和树干茎流系数(pt)两个参数对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冠截留量的预测值影响程度较小。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显示Gash模型适用于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冠的截留计算。
引用
收藏
页码:5445 / 545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秦岭天然次生油松林冠层降雨再分配特征及延滞效应 [J].
陈书军 ;
陈存根 ;
邹伯才 ;
张硕新 ;
王得祥 ;
侯琳 .
生态学报, 2012, 32 (04) :138-146
[2]  
辽宁东部山区落叶松人工林林冠降雨截留观测及模拟[J]. 盛雪娇,王曙光,关德新,金昌杰,王安志,吴家兵,袁凤辉.应用生态学报. 2010(12)
[3]   黄土丘陵沟壑区沟谷侵蚀演化的坡向差异——以晋西王家沟小流域为例 [J].
陈浩 ;
方海燕 ;
蔡强国 ;
雷廷武 ;
梁广林 .
资源科学, 2006, (05) :176-184
[4]   Gash模型在热带季节雨林林冠截留研究中的应用 [J].
王馨 ;
张一平 ;
刘文杰 .
生态学报, 2006, (03) :722-729
[5]   森林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动力学机制与模拟研究进展 [J].
刁一伟 ;
裴铁璠 .
应用生态学报, 2004, (12) :2369-2376
[6]   林冠对降雨截留的半理论模型 [J].
刘家冈 ;
万国良 ;
张学培 ;
王本楠 .
林业科学, 2000, (02) :2-5
[7]   树冠截留降雨模型研究进展及其述评 [J].
张光灿 ;
刘霞 ;
赵玫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0, (01) :67-71
[8]   林冠截留降雨模型转化和参数规律的初步研究 [J].
王彦辉 ;
于澎涛 ;
徐德应 ;
赵茂盛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 (06) :29-34
[9]   林冠对降雨的截留过程 [J].
刘家冈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7, (02) :140-144
[10]   华北油松人工林的透流、干流和树冠截留 [J].
董世仁 ;
郭景唐 ;
满荣洲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87, (01) :5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