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广东的农田水利建设和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被引:1
作者
蒋祖缘
机构
关键词
农田水利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 广东; 农业;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明代,广东的农田水利建设有了巨大的发展,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的兴建时期。这固然是由于人们对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性有了日益深刻的认识,和广东人口的增加,可以在农田水利建设上投放更多的人力;但与洪武初,广东设置布政使司,成为明朝十三布政使司之一,以及明政府对水利建设的提倡、督促,也有着颇为重要的关系。笔者根据几种资料统计,有明一代,全省兴建的水利工程共计一千一百六十六宗,其中堤围三百五十条,陂四百八十六处,塘一百三十一口。广东有山地、丘陵、平原、台地。地势大体是北高南低,逐渐倾斜。由于地势的差别,“平田用陂塘,高田用堰坝,低田用圩岸,”便构成了广东农田水利工程布局的特点。珠江三角洲平原是广东最大的平原,它由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组成,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明人说:“广、肇患于水溢”,“其民胥赖堤防以生”。因此,那里的水利建设也就是以堤围为主,陂塘次之。珠江三角洲在宋元兴建了一批堤围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大规模的堤围建设,并
引用
收藏
页码:79 / 83
页数:5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