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创面的细菌学定量分析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19
作者
刘丹平
朱通伯
杜靖远
罗怀灿
戴立人
向友华
机构
关键词
骨折.开放性,菌落计数.微生物,清创术,感染;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683 [骨折、骨的损伤];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10 ;
摘要
目的:明确开放性骨折创面常见污染细菌的种类、数量和分布特点,探讨正确进行清创手术、骨折固定和闭合创口的方法,以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方法:将开放性骨折清创前创面组织分为4种类型:(1)创面失活坏死组织(A);(2)皮下脂肪组织(B);(3)肌肉或肌间结缔组织(C);(4)创袋、创腔内组织(D)。将清创后创面组织分为2种类型:(1)原组织(E);(2)切后组织(F)。本研究对43例48处开放性骨折清创前、后创面不同组织取材进行了细菌学定量分析,并观察了本组病人的清创效果、创口闭合及发生感染等情况。结果:(1)本组开放性骨折创面出现频率较高的污染细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D群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枯草杆菌等革兰阳性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出现频率较少;(2)清创前细菌密度在创面A组织中最高,在B、C组织中较低,在D组织中最低;细菌种类数在A、B、C三种组织中无明显差异,在D组织中较少;(3)F组织标本的细菌检出率明显低于E组织;(4)Ⅲ度开放性骨折创面清创后细菌检出率明显高于Ⅰ、Ⅱ度开放性骨折创面。结论:实施彻底的清创手术,采用骨外固定器固定骨折,对污染严重、受伤时间超过6小时的Ⅲ度开放性骨折延迟闭合创口是减少术后感染发
引用
收藏
页码:30 / 33
页数:4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