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及影响因素的定量化评价——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例

被引:23
作者
董非非 [1 ,2 ]
刘爱民 [1 ]
封志明 [1 ]
薛莉 [1 ,2 ]
杨晓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2] 不详
关键词
大豆; 种植结构; 影响度; 黑龙江嫩江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26.12 [经济作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东北地区,特别是黑龙江省是中国传统的大豆产区,其近年的种植结构变化导致国内大豆产量大幅度减少,而进口量持续增加,并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豆进口国。为探究大豆传统产区种植结构变化现状及主要影响因素,论文以黑龙江省嫩江县为研究区,解译遥感影像分析其种植结构的演变过程,并以农户大豆种植意愿为因变量,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研究区种植结构发生了较大调整,2000—2007年间,第四积温带大豆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07—2014年第四、五积温带玉米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17.4×104hm2,且有继续北扩趋势,而大豆北扩东移,2014年在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较2000年减少27个百分点;2)目标价格政策对农户大豆种植意愿的影响度最大,达18.89%,其次大豆市场价格和轮作种植的影响度均达18.54%,大豆总投入的影响度为13.82%,其他因素影响度均在10%以下。国产大豆的竞争优势在于"非转基因"和"食用蛋白豆",国家除了在政策上扶持大豆生产外,更重要的是要鼓励相关企业生产多样化的"非转基因"大豆制品,并严控转基因大豆进入食品领域,使加工企业和豆农获得合理溢价,通过市场机制提高大豆传统产区豆农的生产积极性。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16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