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应用于疟疾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几种不同类型地区疟疾间接荧光抗体试验结果

被引:5
作者
吴开琛
任道性
富秀兰
林宝英
朱福耀
机构
[1] 中国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
关键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5 [内科学];
学科分类号
1002 ; 100201 ;
摘要
通过对海南岛、云南西双版纳、豫东平原和闽北山区不同流行情况10个点13次的比较调查,表明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作为疟疾流行病学调查工具的价值是明显的,如果与传统的疟疾度量调查结合使用,能更全面地评价疟疾的流行性。在海南岛和西双版纳基本消灭了微小按蚊的地方,血清学调查的结果有力地证实了疟疾已控制了多年;在微小按蚊及巴拉巴按蚊尚存在或出现复燃的地方,人群的抗体水平表明疟疾仍有较高的传播;豫东平原疟疾已降至低度的地区,调查结果除证实多数地方疟疾保持平稳之外,还反映出仍有个別流行较高的居民点;闽北山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地局部地区疟疾仍有较高的流行,同时,低年齡组(15岁以下)是个易变的年龄组,其血清学材料比高年龄组更能及时反映出防治效果。所有地区的调查结果,抗体阳性率与年龄组的关系都呈现出明显的坡度,即抗体水平随着年齡的增长而升高。自Kuvin等首次应用间接荧光抗体(IFA)试验,观察实验感染疟疾患者的抗体产生过程之后,Voller和Bray即在西非的利比里亚用以测定人群的疟疾流行水平,证实了此法的流行病学价值。McGregor和Voller等在其后的应用中指出,疟区居民随年龄而增高的抗体水平反映了疟疾功能性免疫的发展,并与疟疾传播的强度密切相关,可以利用荧光抗体水平的变化来评价不同地理区域的疟疾传播情况。十多年来,在非洲、亚洲、南美洲和欧洲的不同地区,进行了不少的疟疾间接荧光抗体现场应用研究,为疟疾血清学和血清流行病学积累了不少基本资料。国内于几年前开始进行此法的现场应用研究,目前正在扩大试用。现将我们于1976年和1977年的研究结果报告于下。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湖北省寄生虫病研究所. 疟疾荧光抗体试验小结.内部资料 . 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