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县震后5年生态环境质量恢复评价

被引:7
作者
杨斌 [1 ,2 ]
曹春香 [1 ]
田蓉 [1 ,2 ]
刘诚 [1 ,2 ]
田海静 [1 ,2 ]
刘迪 [1 ,2 ]
项海兵 [1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汶川地震; 生态恢复; 评价; 压力—状态—响应(PSR); 层次分析法;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826 [生物评价、生态评价];
学科分类号
1402 ;
摘要
对汶川县震后5年生态恢复状况进行评价,以多源遥感数据为主,其他调查统计数据为辅,构建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汶川县2007年、2008年和2013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得到震前、震后以及5年后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分级图,并对震后5年汶川县生态恢复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汶川县有79.4%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良好,2008年5月12日地震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靠近震源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更为严重。通过震后5年恢复,到2013年汶川县生态环境质量恢复比较显著,有55.84%的区域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特别是生态环境质量较差地区改善幅度较大,但仍未达到2007年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水平。最后为今后该区域生态环境恢复重建提出相应的建议。
引用
收藏
页码:946 / 957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基于层次分析与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法的矿区生态环境评价 [J].
马丽丽 ;
田淑芳 ;
王娜 .
国土资源遥感, 2013, 25 (03) :165-170
[2]   5·12地震灾区生态环境变化研究 [J].
张飞 ;
史海霞 ;
杨斌 .
测绘科学, 2013, 38 (01) :104-105+121
[3]  
快速城市化地区生态安全空间模糊综合评价.[J].杜黎明;李晓松;吴炳方;裴亮;.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 02
[4]   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风险及其评价——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次生泥石流灾害为例 [J].
尚志海 ;
刘希林 .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10, 20 (09) :3-8
[5]   “5·12”汶川地震灾区典型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影响评价 [J].
张秋劲 ;
徐亮 ;
周春兰 ;
于飞 ;
刘佳 .
四川环境, 2009, 28 (05) :96-98+103
[6]   新疆于田绿洲生态弹性度与景观环境分析 [J].
张宝秀 ;
熊黑钢 ;
徐长春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8, (06) :112-114
[7]   孟加拉国Bhanugach西部保育林用地类型变化(英文) [J].
Md Abdul Halim ;
Abdus Shahid ;
Mohammad Shaheed Hossain Chowdhury ;
Mst Nazmun Nahar ;
Md Shawkat Islam Sohel ;
NuruddinMd Jahangir ;
Masao Koike .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8, (03) :193-198+263
[8]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沙漠化地区植被覆盖度提取——以毛乌素沙地为例 [J].
刘广峰 ;
吴波 ;
范文义 ;
李晓松 ;
范楠楠 .
水土保持研究, 2007, (02) :268-271
[9]   利用LANDSAT/TM热红外通道反演地表温度的三种方法比较 [J].
黄妙芬 ;
邢旭峰 ;
王培娟 ;
王昌佐 .
干旱区地理, 2006, (01) :132-137
[10]   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 [J].
谢花林 ;
李波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05) :70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