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北部水体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的变化

被引:28
作者
王桂芬
曹文熙
许大志
刘胜
张建林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LED实验室 广东广州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北京
[5] 广东广州
关键词
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 叶绿素a; 生物-光学模式; 南海北部;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7 [植物生物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71001 ;
摘要
在2004年9月南海北部开放航次中测定了51个站点的浮游植物比吸收系数ap*h(λ)。分析表明,ap*h的数值和光谱分布都有较大的变化,且在沿岸和外海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ap*h的变化主要受色素打包效应和色素成分的影响。外海水体微微型藻类占绝对优势,而沿岸水体中微型藻类和大型藻类的比例相对增大,相应地色素打包效应增强,ap*h减小。外海水体的ap*h光谱分布随深度的增加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趋势,且在上层水体的蓝红比较高,反映出辅助色素含量的相对变化对比吸收系数的影响。ap*h随叶绿素a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两者之间呈现出较好的幂指数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1 / 1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海洋水色组分吸收系数的测定方法研究 [J].
赵冬至 ;
罗虎 ;
傅云娜 ;
贺广凯 .
海洋通报, 2004, (03) :81-86
[2]  
Regional patterns of particulate spectral absorption in the Pearl River estuary[J] . Wenxi Cao,Yuezhong Yang,Xiaoqiang Xu,Liangmin Huang,Jianlin Zhang.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 2003 (21)
[3]   Latitudinal and vertical distributions of phytoplankton absorption spectra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during spring 1994 [J].
Harimoto T. ;
Ishizaka J. ;
Tsuda R. .
Journal of Oceanography, 1999, 55 (6) :66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