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

被引:64
作者
徐祥德
丁国安
卞林根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大气污染; 大气环境; 科学试验; 空气质量; 动力-统计模型; 数值模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 [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2 ;
摘要
该文主要介绍了科技部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及调控原理”大气分项目的研究成果。项目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重点开展了BECAPEX科学试验(Beijing City AirPollution Experiment)。BECAPEX试验同步进行城市边界层气象与大气化学观测,通过卫星遥感、地面观测,即城市空间和地面以及点与面结合的技术途径,以揭示北京城市污染“空气穹隆”大气化学结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城市环境大气动力-化学模式提供基本科学参数,给出城市边界层大气物理化学过程综合模型,为提高城市环境大气物理-化学过程耦合模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科学依据。该项目揭示了北京城区和城近郊区城市边界层结构与湍流特征,城市大气污染垂直结构特征;发现了城市大气污染空间结构多尺度特征,其中包括大气污染源影响和城市热岛多尺度特征;揭示了城市大气重污染过程周边源影响域,以及北京及周边地区气溶胶影响域和区域气候响应;提出了北京市典型污染源排放清单;发展了城市气象模式系统,包括冠层模式、街谷环流和热力结构以及城市高大建筑群周围风环境数值模拟;发展了空气质量模式技术,包括二次气溶胶模拟试验、北京地区SO2污染的长期模拟及不同类型排放源影响的计算与评估、影响北京地区的沙尘暴输送模拟、区域化学输送模式中NOx和O3源示踪法,城市尺度的大气污染CAPPS模式及统计模型的应用、大气污染及紫外辐射数值预报模式和CMAQ-MOS空气质量预报方法;改进了美国公共多尺度空气质量预报模式,建立了CMAQ-MOS区域空气质量动力-统计模型预报模式,以及发展的源同化技术,突破了当前空气质量模式技术“瓶颈”,使模式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815 / 828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42 条
[1]   区域化学输送模式中NOx和O3源示踪法的引入 [J].
江文华 ;
马建中 .
气象学报, 2006, (03) :281-292
[2]  
北京城市大气边界层低层垂直动力和热力特征及其与污染物浓度关系的研究[J]. 周明煜,姚文清,@徐祥德,徐祥德,于海青.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3]  
十三陵“清洁区”秋季O3在地面及近地边界层垂直分布变化的探测研究[J]. 郑向东,丁国安,于海青,刘煜,徐祥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4]  
城市冬、夏季大气污染气、粒态复合型相关空间特征[J]. 徐祥德,施晓晖,谢立安,丁国安,苗秋菊,马建中,郑向东.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5]  
城市群落大气污染源影响的空间结构及尺度特征[J]. 徐祥德,周秀骥,施晓晖.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6]  
北京城区低层大气PM10和PM2.5垂直结构及其动力特征[J]. 丁国安,陈尊裕,高志球,姚文清,李毓湘,程兴宏,孟昭阳,于海青,黄锦恒,王淑凤,苗秋菊.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7]  
城市高大建筑群周围风环境研究[J]. 刘辉志,姜瑜君,梁彬,朱凤荣,张伯寅,桑建国.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8]  
北京及周边地区雾形成的边界层特征[J]. 张光智,卞林根,王继志,杨元琴,姚文清,徐祥德.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9]  
CMAQ-MOS区域空气质量统计修正模型预报途径研究[J]. 许建明,徐祥德,刘煜,丁国安,陈怀亮,胡江凯,张建春,吴昊,李维亮,何金海,杨元琴,王佳禾.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
[10]  
北京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的关键活性组分及其来源[J]. 邵敏,付琳琳,刘莹,陆思华,张远航,唐孝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5(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