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乔木林碳储量变化研究

被引:8
作者
李妍 [1 ]
徐新良 [2 ]
张超 [1 ]
机构
[1] 西南林业大学林学院
[2]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乔木林; 人工林; 碳储量; 碳密度;
D O I
10.16270/j.cnki.slgc.2015.04.012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35年间的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分树种、分龄组的生物量—蓄积量拟合模型法,估算第一至第七次森林资源清查期间中国乔木林碳储量,并分析其动态变化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林对森林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截止2008年我国乔木林碳储量已达60.9亿t,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较大,乔木林碳储量自第二次清查起呈稳步增长趋势。第七次清查结束,乔木林碳密度比20世纪70年代初增长了3.55 t/hm2,人工林碳储量达10.3亿t,占乔木林总量近17%,造林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汇贡献显著。各龄组人工林面积、蓄积量以及碳储量亦呈现稳步增长趋势。总体来讲,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固碳量在稳步增加,幼龄林和中龄林的固碳潜力巨大,乔木林的碳汇效益正在进一步提高和增强。
引用
收藏
页码:50 / 5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J].
黄国勤 ;
赵其国 .
生态学报, 2014, 34 (18) :5142-5152
[2]   中国森林植被净生产量及平均生产力动态变化分析 [J].
余超 ;
王斌 ;
刘华 ;
杨校生 ;
修珍珍 .
林业科学研究, 2014, (04) :542-550
[3]   中国南方3种主要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动态变化 [J].
杜虎 ;
曾馥平 ;
王克林 ;
宋同清 ;
温远光 ;
李春干 ;
彭晚霞 ;
梁宏温 ;
朱宏光 ;
曾昭霞 .
生态学报, 2014, 34 (10) :2712-2724
[5]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乔木林生物量估算方法的比较 [J].
李海奎 ;
赵鹏祥 ;
雷渊才 ;
曾伟生 .
林业科学, 2012, 48 (05) :44-52
[6]   基于森林清查资料的中国森林植被碳储量 [J].
李海奎 ;
雷渊才 ;
曾伟生 .
林业科学, 2011, 47 (07) :7-12
[7]  
Biomass Carbon Sequestration by Planted Forests in China[J]. XU Xinliang,LI Kerang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2010(04)
[8]  
Biomass carbon stocks in China’s forests between 2000 and 2050:A prediction based on forest biomass-age relationships[J]. XU Bing,GUO ZhaoDi,PIAO ShiLong & FANG JingYun* Department of Ecology,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and Key Laboratory for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2010(07)
[9]   浅谈造林树种的选择 [J].
齐志新 ;
那书越 .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 (03) :230-230
[10]   中国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储量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J].
徐新良 ;
曹明奎 ;
李克让 .
地理科学进展, 2007, (06)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