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南部云状况与地表能量收支结构

被引:12
作者
蔡雯悦 [1 ,2 ,3 ]
徐祥德 [2 ]
孙绩华 [4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3] 国家气候中心
[4] 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青藏高原; 能量收支; 低云量与总云量; 感热; 辐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6.5 [云];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不同区域边界层综合观测系统,从地表能量收支平衡的视角,探讨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能量平衡各分量结构特征,进一步认识云状况对能量平衡分量的影响问题。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温江各站地表通量感热、潜热与有效能源两项相关特征明显,即存在能量闭合基本特征,但能量收支仍存在不闭合离散现象,尤其随着近地层地表通量与有效能源的增大,其非闭合特征更加明显。青藏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春、夏季低云量与感热呈显著负相关,潜热则呈不确定特征。对于春季低云量与感热相关性,高原东南部(大理、林芝)远比四川盆地(温江)相关更为显著,高原区域低云量对上述近地层"能量收支"起"冷却"作用,且低云量与向下长波辐射呈显著的正相关,此研究结果描述了低云量对陆面辐射强迫的"加热"反馈效应,即高原区域低云量状况亦可用边界层通量塔向下长波辐射量来间接表征。观测分析结果亦表明平原该站低云量对向下长波辐射影响远不如高原区域。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区域与低云量有关的向下长波辐射高值区可能是出现近太阳常数现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引用
收藏
页码:837 / 84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云贵高原西部大理地区近地层湍流特征分析 [J].
杨智 ;
刘劲松 ;
朱以维 ;
董保举 .
大气科学学报, 2010, 33 (01) :117-124
[2]   西北典型地域云对地气系统的辐射强迫研究 [J].
陈勇航 ;
白鸿涛 ;
黄建平 ;
邱学兴 ;
亢燕铭 ;
管晓丹 ;
毛晓琴 .
中国环境科学, 2008, (02) :97-101
[3]   复杂地形条件下涡度相关法通量测定修正方法分析 [J].
王春林 ;
周国逸 ;
王旭 ;
周传燕 ;
于贵瑞 .
中国农业气象, 2007, (03) :233-240+267
[4]   Dusty cloud radiative forcing derived from satellite data for middle latitude regions of East Asia [J].
HUANG Jianping ;
Gansu Provincial Meteorological Bureau .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 2006, (10) :1084-1089
[5]   绿洲边缘夏季小气候特征及地表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J].
张宇 ;
吕世华 ;
陈世强 ;
奥银焕 ;
胡泽勇 ;
韦志刚 .
高原气象, 2005, (04) :527-533
[6]   用微气象方法估算淮河流域能量平衡(HUBEX/IOP 1998/99)的统计分析和比较研究(英) [J].
朱治林 ;
孙晓敏 ;
张仁华 .
AdvancesinAtmosphericSciences, 2003, (02) :285-291
[7]   中国地区云对地-气系统辐射强迫温度效应的气候研究 [J].
刘艳 ;
翁笃鸣 .
气象学报, 2002, (06) :766-773
[8]   青藏高原地面-对流层系统的能量收支 [J].
沈志宝 ;
成天涛 ;
王可丽 .
高原气象, 2002, (06) :546-551
[9]   青藏高原云—辐射—加热效应和南亚夏季风——1985年与1987年对比分析 [J].
王可丽 ;
吴国雄 ;
江灏 ;
刘平 .
气象学报, 2002, (02) :173-180
[10]   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辐射平衡分量特征 [J].
卞林根 ;
陆龙骅 ;
逯昌贵 ;
陈彦杰 ;
高志球 ;
刘辉志 ;
张宏升 ;
陈家宜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1, (05) :577-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