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事件的框架竞争与意义建构——基于“毒胶囊事件”新浪微博数据的研究

被引:20
作者
郝永华 [1 ]
芦何秋 [2 ]
机构
[1]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 湖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风险事件; 意义; 框架; 基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69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G206 [传播理论];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在"毒胶囊事件"的微博互动中,政府部门和官员、媒体、精英及普通公众都作为行动者提出了自己的"框架",并且每个"框架"都把事件置于特定的意义范围。由此,风险事件开始进入社会性话语阐释领域,并与其他政治和社会议题裹扎在一起,被赋予复杂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这是一个充满意义竞争与控制的过程。在互动中,多元行动者均表现出某种框架偏向,这种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其现实利益、生活经验、知识结构、价值与意识形态立场。框架提供者的公信力、框架在经验上的可信度是影响其说服效力的主要因素。
引用
收藏
页码:20 / 33+126 +126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事实陈述vs.道德评判:中国大陆报纸对“老人摔倒”报道的框架分析 [J].
李海波 ;
郭建斌 .
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3, 20 (01) :51-66+127
[2]  
做新闻[M]. 华夏出版社 , (美) 塔奇曼, 2008
[3]  
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M]. 华夏出版社 , (美) 吉特林, 2007
[4]  
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Framing: Bringing Culture Back In[J] . Baldwin Van Gorp.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2007 (1)
[5]  
Parsing Framing Processes: The Interplay Between Online Public Opinion and Media Coverage[J] . YuqiongZhou,PatriciaMoy.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2006 (1)
[6]  
News Framing as a Multiparadigmatic Research Program: A Response to Entman[J] . PaulD’Angelo.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 2006 (4)
[7]  
FRAMING PROCESSES AND SOCIAL MOVEMENTS: 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J] . Robert D. Benford,David A. Snow.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