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变化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旱涝的影响

被引:36
作者
李永华 [1 ,2 ]
卢楚翰 [2 ]
徐海明 [2 ]
程炳岩 [1 ]
机构
[1] 重庆市气候中心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西南地区东部; 夏季旱涝; 海表温度异常; 影响;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59—2006年西南地区东部20个测站逐日降水量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月平均资料,分析了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表温度异常特征及其对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旱涝)的影响,结果表明:前期赤道东太平洋海表温度偏高,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偏多的可能性大;当前期春季印度洋海表温度偏高时,西南地区东部夏季降水可能偏多。太平洋区的海表温度距平(SSTA)分布呈"V"字型特征,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南、北美西部沿海的SSTA与赤道西太平洋、南北太平洋的SSTA呈反相关分布,与西太平洋的亚洲大陆东部沿海的SSTA呈正相关,赤道印度洋及南印度洋的大部分地区的SSTA与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A变化是一致的。当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及印度洋海表温度(SST)偏高(偏低)时,夏季南亚高压位置偏南(偏北),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同时西太平洋副高强度偏强(偏弱),面积偏大(偏小),位置偏南(偏北),西伸(东退)明显,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偏弱(偏强),我国华北及华南地区盛行下沉(上升)运动,而整个长江流域及青藏高原东部盛行上升(下沉)运动,西南地区东部也盛行弱的上升(下沉)运动,这有利于西南地区东部降水偏多(偏少),出现洪涝(干旱)的可能性大。
引用
收藏
页码:145 / 156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   热带印度洋SST海盆模态的“充电/放电”作用——对夏季南亚高压的影响 [J].
杨建玲 ;
刘秦玉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 (02) :12-19
[2]   川渝地区夏季旱涝与海温异常浅析 [J].
鲍媛媛 ;
康志明 ;
金荣花 ;
李峰 .
气象, 2007, (05) :89-93
[3]   一个新的季风指数及其年际变化和与雨量的关系 [J].
李建平 ;
曾庆存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5, (03) :73-87
[4]   印度洋、南海和东南沿海海温异常影响江淮流域6~7月降水量的分析及数值模拟 [J].
王钟睿 ;
钱永甫 .
应用气象学报, 2005, (04) :527-538
[5]   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异常综合模对南亚高压的影响 [J].
杨辉 ;
李崇银 .
大气科学, 2005, (01) :99-110
[6]   ENSO事件对长江上游1470—2003年旱涝灾害影响分析 [J].
张强 ;
姜彤 ;
吴宜进 .
冰川冻土, 2004, (06) :691-696
[7]   预测川渝地区汛期降水量的一种物理统计模型 [J].
马振锋 ;
谭友邦 .
大气科学, 2004, (01) :138-145
[8]   北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中国东北地区旱涝的影响 [J].
孙力 ;
安刚 .
气象学报, 2003, (03) :346-353
[9]   江苏冬夏极端气温与大气环流及海温场的遥相关 [J].
何卷雄 ;
丁裕国 ;
姜爱军 .
热带气象学报, 2002, (01) :73-82
[10]   赤道印度洋海温偶极子型振荡及其气候影响 [J].
李崇银 ;
穆明权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1, (04) :433-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