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取保候审问题研究

被引:13
作者
林静
饶明党
机构
[1]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检察院
关键词
社会危险性; 流动性; 保证方式; 风险评估; 脱保;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5.2 [刑事诉讼法];
学科分类号
030106 ;
摘要
当前流动人口犯罪人数持续在高位徘徊,但流动人口取保候审比例远低于同期非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比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流动人口风险评估机制的缺失与取保候审适用条件的模糊规定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条件差与取保候审的执行方式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的流动性强与取保候审的监管机制不相适应;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淡薄,"脱保"现象严重,与取保候审的目的不相适应。因此,应建立流动人口取保候审风险评估机制,合理确定流动人口的社会危险性;丰富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保证方式;完善流动人口取保候审的监管方式;强化流动人口取保候审人的法律意识,减少无意识的脱保行为。
引用
收藏
页码:134 / 14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关于取保候审适用具体问题的调研分析 [J].
宋英辉 .
法学, 2008, (06) :34-39
[2]   取保候审制度运行现状调查 [J].
刘中发 ;
戚进松 ;
曾静音 .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8, (02) :106-115
[3]   我国取保候审适用现状与改革对策研究——以取保候审方式及附加义务为视角 [J].
宋英辉 ;
李哲 .
人民检察, 2007, (12) :22-25
[4]   逮捕强制措施普遍化的实证分析 [J].
王维志 ;
詹新红 .
中国检察官, 2006, (09) :21-23
[5]   对审查批捕中逮捕条件的把握 [J].
常艳 ;
周冬梅 .
人民检察, 2006, (12) :58-59
[6]  
品格证据在刑事案件中的运用[M]. 中国检察出版社 , 刘立霞, 2008
[7]  
美国刑事法院诉讼程序[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美)爱伦·豪切斯泰勒·斯黛丽(EllenHochstedlerSteury),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