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诗歌的传播

被引:9
作者
陈水云
机构
[1] 武汉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
诗歌; 传播方式; 传播状况; 诗歌传播; 《诗经》; 采诗官; 先秦时期; 先秦; 诗学意义; 人类传播; 抒情功能;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I207.22 [诗歌];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先秦时期,人们通过诗歌的传播达到交流思想、共享信息甚至处理问题、规范行为的目的。当时诗歌的传播便是诗、乐、舞三者高度融合的被称为“乐”的传播。传播的内容即“志”,它的最初意义就是指“诗”基于人类交往最原始的记忆功能,而后转向表现思想观念的沟通,成为记录与抒情兼有的概念;到春秋战国时期,“志”的记载功能为散文所承袭,抒情功能上升为主要特征,主要指作者的志向怀抱。“诗言志”在此一时期兼具记录记载与抒发怀抱的双重功能,并相应地有“观”、“陈”、“喻”、“导”四种传播方式及被孔子概括为“兴观群怨”的传播效果。通常仅在诗学意义上理解这些理论,把诗歌的传播仅视为用诗的行为,对文学及文化而言都是不完整的。分析研究当时人们对诗歌的传播状况,将会深化对这些理论和用诗行为的认识与理解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1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中国诗学通论.[M].袁行霈等著;.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2]  
中国政教文学之起源.[M].陆晓光 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  
交往与社会进化.[M].(联邦德国)哈贝马斯(Habermas;J.)著;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989,
[4]  
中国古典美学初编.[M].郁沅 著.长江文艺出版社.1986,
[5]  
诗经六论.[M].张西堂著;.商务印书馆.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