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发生骨量丢失的原因,为早期预防RA患者骨质疏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前瞻性观察86例RA患者,收集患者基线及两年后的一般临床资料和疾病活动相关指标,并同时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患者6个部位的骨密度。结果22例患者(25.6%)有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质疏松;34例患者(39.5%)表现为至少一个检测部位骨量低下。在随访两年中,桡尺骨远端及前臂的BMD明显下降(P<0.005);代表局部骨量变化的桡尺骨远端、前臂及手的BMD与代表全身骨量变化的股骨颈、腰椎和全身的BMD有很好的相关性(r:0.599~0.806,P<0.001)。BMD与疾病活动指标(包括ESR、CRP、HAQ、RAI、DAS、28个关节肿胀指数及ACR功能分级)均无相关性;但多元回归分析示基线RF升高为观察两年后各检测部位骨密度Z值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RF阳性的患者其两年后各部位的Z值均显著低于RF阴性的患者(P<0.05)。女性在手、桡尺骨远端、前臂的BMD值均低于男性(adjusted R2=0.256~0.398,P<0.001)。增龄为除了前臂外所有部位BMD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0.000)。小剂量强的松龙(≤5mg/d)与本组患者的BMD变化无相关。结论骨量丢失为RA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尤其见于女性及高龄患者;前臂局部的骨量丢失高于全身的骨量丢失。RF升高为引起BMD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