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暖池热含量年际变化及其对东亚气候异常的影响

被引:18
作者
卢楚翰
黄露
何金海
秦育婧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关键词
热含量; 西太平洋暖池; 次表层; 春季障碍; 东亚气候异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2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1980—2010年共31个冬季的GODAS海洋同化资料,以5~366 m次表层海温构造西太平洋暖池区域的热含量,分析了冬季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热含量的时空特征、持续性以及对其邻近区域的气候异常影响,结果表明:(1)整体一致性分布是冬季西太暖池区次表层热含量年际变化的主导模态,其时间系数的年际振荡较好地代表了暖池区次表层热状况的年际异常。暖池区热含量的变化与ENSO事件联系密切,它能保持超前两季以上的显著自相关,持续性较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更为稳定。(2)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异常对后期春、夏季暖池热状况产生持续影响,相应的暖水体积变化导致暖水的经向输送及垂直交换,对后期春夏两季暖池及邻近区域尤其是菲律宾海的表层海温、海表热通量变化有较大影响。(3)冬季暖池区热含量上升对应春季菲律宾海以东洋面OLR数值下降以及降水偏多,所引起的对流活动加热异常导致热带及副热带西北太平洋位势等压面抬升,进而对西太副高产生影响。之后,此区域相应的海表热通量交换加强,对流层低层形成强大的异常气旋,海气相互作用加强,加上对流加热异常,使得冬季暖池热含量异常与夏季副热带高压变化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冬季暖池区热含量可作为春、夏季西太副高变化和西北太平洋夏季风强度的有效预测因子。
引用
收藏
页码:64 / 72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赤道西太平洋暖池次表层水温与热带气旋的关系 [J].
吴迪生 ;
张娟 ;
刘增宏 ;
俞胜宾 ;
周水华 ;
张文静 ;
王文娟 ;
冯伟忠 .
热带气象学报, 2010, 26 (02) :242-249
[2]   西北太平洋暖池热状态对热带气旋活动的影响 [J].
陈光华 ;
黄荣辉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6) :527-532
[3]   南海夏季风爆发与西太平洋暖池区热含量及对流异常 [J].
陈永利 ;
胡敦欣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3, (03) :20-31
[4]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和副热带高压之间的关系 [J].
李万彪 ;
周春平 .
气象学报, 1998, (05) :108-115
[5]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域次表层水热含量变化及其与我国东部汛期降水和副高的相关关系[J]. 翁学传,张启龙,颜廷壮.海洋科学集刊. 1996(00)
[6]   热带西太平洋暖池的热状态及其上空的对流活动对东亚夏季气候异常的影响 [J].
黄荣辉 ;
孙凤英 ;
不详 .
大气科学 , 1994, (02) :141-151
[7]   THE EAST ASIA/PACIFIC PATTERN TELECONNECTION OF SUMMER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ANOMALY IN EAST ASIA [J].
黄荣辉 .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1992, (01) :25-37
[8]  
Mechanisms controlling warm water volum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in the equatorial Pacific: diabatic versus adiabatic processes[J] . M. Lengaigne,U. Hausmann,G. Madec,C. Menkes,J. Vialard,J. M. Molines.Climate Dynamics . 2012 (5-6)
[9]  
Delayed impacts of the El Ni?o episodes in the central Pacific on the summertime climate anomalies of eastern China in 2003 and 2007[J] . Ming Bao,Rongqing Han.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 2009 (3)
[10]  
Indian Ocean Capacitor Effect on Indo-Western Pacific Climate during the Summer following El Ni?o[J] . Xie,Shang-Ping,Hu,Kaiming,Hafner,Jan,Tokinaga,Hiroki,Du,Yan,Huang,Gang,Sampe,Takeaki.Journal of Climate . 2009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