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故里文化景观发展的历史层累及其机制效应

被引:5
作者
唐顺英 [1 ]
周尚意 [2 ]
刘丰祥 [3 ]
机构
[1] 青岛大学旅游学院
[2]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3] 青岛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历史层累; 机制; 孔子; 曲阜;
D O I
10.13284/j.cnki.rddl.002814
中图分类号
G127 [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
学科分类号
060107 ; 060207 ;
摘要
曲阜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孔子故里""东方圣城""儒家文化发源地"等多个文化符号。然而,曲阜今日的景观格局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为什么有些景观保留了下来,且影响日益扩大,而有的却湮没无闻?其背后的运行机制是什么?这些便是文章要探索的问题。已有关于文化景观的研究对景观的层累特性以及形成原因多有涉及,但较少分析层累过程中景观的筛选问题以及具体的机制效应。采用文献分析法,利用历史文物、历史文献和规划资料,以曲阜为例分析了城市文化景观的历史层累过程及其机制。结论如下:1)国家文化认同需要是造就曲阜文化景观历史层累及演变的主要原因。历史上,国家对儒学正统的不断强化,使曲阜与孔子和儒学有关的景观地位被不断抬高,而其他人文景观则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导致最终消失。2)经济动机是当代曲阜文化景观维护与建设的重要标准。在当代,曲阜人文景观建设以服务旅游经济为目的,儒家文化的物质表征成为招揽游客的招牌和被消费的对象。3)鉴于曲阜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特殊地位,其人文景观被贴上了孔子与儒学的标签;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限制了其城市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可能性。
引用
收藏
页码:166 / 173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3 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