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杂居区族际互动的结构性特征——一种超越二元对立的研究视域

被引:4
作者
袁年兴 [1 ]
许宪隆 [2 ]
机构
[1]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2] 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关键词
族群; 互动; 共生; 结构;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C95 [民族学、文化人类学];
学科分类号
0304 ; 030401 ;
摘要
无论一个族群杂居区看上去是多么偶然或复杂易变,一切已知的族群结构,从决定族群主体性的内在表征到决定关系格局的族群行为,都是一些彼此互动的共生结构。在动态的视域中,族群共生格局的形成具有深刻的物质动因,共生互补是从多元走向一体的逻辑基础。在认知、情感及伦理道德等层面互动的过程中,作为共生意义的族际共享域应运而生,这也就意味着族群之间因内在必然的要求而自发形成了共时性与历时性、共享性与共轭性相统一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当族群共生结构在时空向度上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稳定下来之后,又可以深化为人们能够操作的一套符号系统,特别是当族群作为一种情感主体出现时,共生族群之间具有深刻的自我调适机制。族群共生的过程不仅可能产生新的共生形态,而且能够形成新的物质结构,有利于促进族群关系向更高层次的有序化不断演进。
引用
收藏
页码:41 / 50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想象的共同体.[M].(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BenedictAnderson)著;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美)塞缪尔·亨廷顿(SamuelP.Huntington)著;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
[3]  
形上逻辑和本体虚无.[M].李幼蒸著;.商务印书馆.2000,
[4]  
荣格文集.[M].(瑞士)荣格(CarlGustavJung)著;冯川;苏克译;.改革出版社.1997,
[5]  
从事社会学五十年.[M].费孝通 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