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梅雨丰、枯梅年水汽输送差异特征

被引:13
作者
毛文书 [1 ]
王谦谦 [2 ]
李国平 [1 ]
朱克云 [1 ]
机构
[1]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大气科学学院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关键词
江淮梅雨; 区域梅雨量指数; 模糊聚类; 水汽通量; 水汽输送;
D O I
10.16032/j.issn.1004-4965.2009.02.013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江淮流域1954—2001年梅雨量资料和美国NCEP/NCAR 1954—2001年逐日高度场、风场、比湿场和地面气压场资料,网格距2.5°×2.5°,采用模糊聚类、合成分析等方法,详细讨论了江淮梅雨丰、枯梅年垂直积分的整层纬向、经向和水汽通量输送差异特征。结果表明:区域梅雨量指数能很好地揭示出江淮流域梅雨量的丰枯;丰梅年西太平洋副高南侧的偏南气流和其北侧的偏北气流水汽输送显著增强,越赤道气流抵达北半球后,集中在10°N附近,40~130°E范围内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向北偏东方向伸展,与来自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水汽输送相汇合,在我国的江淮流域-日本列岛南部形成一条水汽通量距平≥55 kg/(m.s)的强水汽输送带;丰梅年水汽通量散度距平表明:整层水汽通量辐合比枯梅年明显加强,为江淮梅雨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来源,有利于江淮梅雨的异常偏多;枯梅年则反之。
引用
收藏
页码:234 / 240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21 条
[1]   我国江淮地区平均场水汽输送与扰动场水汽输送的不同特征 [J].
朱玮 ;
刘芸芸 ;
何金海 .
气象科学, 2007, (02) :155-161
[2]   东亚地区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水汽源地分析 [J].
周长艳 ;
李跃清 ;
李薇 ;
陈隆勋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4) :380-385
[3]   江淮流域夏季典型旱涝年大气中的水汽输送和收支 [J].
卓东奇 ;
郑益群 ;
李炜 ;
李晓勇 .
气象科学, 2006, (03) :3244-3251
[4]   亚澳季风区水汽输送季节转换特征 [J].
刘芸芸 ;
何金海 ;
梁建茵 ;
李春晖 .
热带气象学报, 2006, (02) :138-146
[5]   南半球高纬地区前期环流异常和我国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联系 [J].
袁潮霞 ;
钱永甫 .
热带气象学报, 2005, (06) :570-578
[6]   江淮流域2003年强梅雨期的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J].
周玉淑 ;
高守亭 ;
邓国 .
大气科学, 2005, (02) :195-204
[7]   长江流域水汽收支与高原水汽输送分量“转换”特征 [J].
苗秋菊 ;
徐祥德 ;
张胜军 .
气象学报, 2005, (01) :93-99
[8]   中国夏季降水的水汽通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J].
田红 ;
郭品文 ;
陆维松 .
热带气象学报, 2004, (04) :401-408
[9]   长江流域梅雨带水汽输送源-汇结构 [J].
徐祥德 ;
陈联寿 ;
王秀荣 ;
苗秋菊 ;
陶诗言 ;
不详 .
科学通报 , 2003, (21) :2288-2294
[10]   1991年江淮暴雨时期的能量和水汽循环研究 [J].
胡国权 ;
丁一汇 .
气象学报, 2003, (02) :14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