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被引:22
作者
赵鹏宇 [1 ,2 ]
徐学选 [1 ,2 ]
刘普灵 [1 ,2 ]
陈天林 [3 ]
廖鑫 [1 ]
李波 [1 ]
机构
[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3] 甘肃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所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地利用; 模拟降雨; 入渗速率; 入渗模型;
D O I
10.13961/j.cnki.stbctb.2009.01.024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在延安燕沟试验区建立不同下垫面(草地、刈割草地、翻耕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翻耕灌木地)小区,分析了30场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的入渗资料,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地平均入渗率是刈割地的1.2倍,是翻耕地的2.0倍;在地表坡度7°,草灌地土壤容重分别为1.27和0.99 g/cm3条件下,坡面平均入渗率与降雨强度具有极显著的抛物线函数关系。草地、刈割草地、灌木地、刈割灌木地雨强分别达到1.62,2.21,2.49和1.71 mm/mim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大值,分别为1.17,0.97,1.67和1.51 mm/min;但翻耕草地、翻耕灌木地与此相反,雨强分别达到1.36和1.68 mm/min时,平均入渗率具有最小值,分别为0.379和0.382 mm/min;Horton入渗公式能较好地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降雨的入渗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40 / 44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1]   用人工降雨揭示降雨产流特征和降雨入渗规律 [J].
杨晓俊 .
地下水, 2007, (02) :18-20+31
[2]   不同利用类型土壤水分下渗特征试验研究 [J].
王健 ;
吴发启 ;
孟秦倩 ;
张青峰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6, (06) :159-162
[3]  
黄土高原生态水文研究[M]. 中国林业出版社 , 穆兴民等著, 2001
[4]   组合侧喷式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装置 [J].
陈文亮 .
水土保持通报, 1984, (05) :43-48
[5]   林地土壤的入渗及其模拟分析 [J].
吴长文,王礼先 .
水土保持研究 , 1995, (01) :71-75
[6]   坡耕地土壤水分入渗影响因素分析 [J].
吴发启 ;
赵西宁 ;
佘雕 .
水土保持通报, 2003, (01) :16-18+78
[7]   降雨条件下坡地水分转化特征实验研究 [J].
李裕元 ;
邵明安 ;
不详 .
水利学报 , 2004, (04) :48-53
[8]   黄土高原沟壑区坡耕地土壤入渗规律研究 [J].
赵西宁 ;
吴发启 ;
王万忠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4, (04) :109-112
[9]   野外模拟降雨条件下坡面降雨入渗、产流试验研究 [J].
陈洪松 ;
邵明安 ;
张兴昌 ;
王克林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2) :5-8
[10]   降雨强度对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J].
高鹏 ;
穆兴民 ;
刘普灵 ;
辛小桂 .
水土保持通报, 2006, (03)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