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体标志对黄鳍鲷幼鱼的生长、存活及脱标的影响

被引:8
作者
黄国光
梁伟峰
王云新
张海发
沈南南
张磊
机构
[1] 广东省大亚湾水产试验中心
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
关键词
黄鳍鲷; 穿体标志; 生长; 存活; 脱标;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917.4 [水产动物学];
学科分类号
0908 ;
摘要
研究了不同幼鱼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存活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标志部位幼鱼的脱标情况。结果显示,不同规格、标志部位和消毒处理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无显著差异;但标志后进行1次消毒处理可使黄鳍鲷的存活稳定期提早一天出现。标志部位对黄鳍鲷幼鱼的存活有显著影响,以背鳍棘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为最高,达87.0%;背鳍棘膜标志的存活率其次,为75.2%;而背鳍条基部肌肉标志的存活率最低,仅68.0%;死亡高峰均出现在标志后前3 d。幼鱼规格对脱标无影响,但标志部位对脱标影响显著。在肌肉做标志均未脱标,而在鳍棘膜做标志的全部脱标。表明黄鳍鲷幼鱼可在背鳍棘基部肌肉进行穿体标志,暂养4 d后进行放流。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人工标志放流中华鲟幼鱼的降河洄游 [J].
杨德国 ;
危起伟 ;
王凯 ;
陈细华 ;
朱永久 .
水生生物学报, 2005, (01) :26-30
[2]   大亚湾真鲷标志放流技术的研究 [J].
林金錶 ;
陈琳 ;
郭金富 ;
陈涛 .
热带海洋学报, 2001, (02) :75-79
[3]   大亚湾黑鲷标志放流技术 [J].
林金錶 ;
陈涛 ;
陈琳 ;
郭金富 .
水产学报, 2001, (01) :79-83
[4]   浙江省沈家门沿岸水域石斑鱼幼鱼标志放流与重捕试验 [J].
薄治礼 ;
周婉霞 .
水产学报, 1999, (03) :304-307
[5]   官井洋大黄鱼标志放流技术与放流标志鱼早期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J].
刘家富 ;
翁忠钗 ;
唐晓刚 ;
关金藏 ;
施学文 ;
洪港船 .
海洋科学, 1994, (05) :53-58
[6]   绥芬河驼背大麻哈鱼移殖放流及回归效果的初步研究 [J].
董崇智 ;
赵春刚 ;
齐树海 ;
段广元 ;
解福君 ;
张国财 .
水产学报, 1992, (04) :307-315
[7]   胶州湾牙鲆资源增殖的生态学基础及种苗放流实验研究 [J].
吴鹤洲 ;
阮洪超 ;
王新成 ;
吴佩秋 ;
成贵书 ;
杨伟祥 .
海洋科学, 1987, (06) :52-53
[8]  
A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 of three common tagging methods on the survival of the galatheid Munida rugosa (Fabricius, 1775)[J] . Thomas Claverie,I. Philip Smith.Fisheries Research . 2007 (2)
[9]  
Tag and recapture of European hake ( Merluccius merluccius L.) off the Northwest Iberian Peninsula: First results support fast growth hypothesis[J] . Fisheries Research . 2007 (1)
[10]  
Tag placement, mark retenti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juvenile white shrimp ( Litopenaeus setiferus Pérez Farfante, 1969) injected with coded wire tags[J] . R.T Kneib,M.C Huggler.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arine Biology and Ecology . 200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