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T燃料/电联产系统集成特性分析

被引:2
作者
岳晨
史翊翔
蔡宁生
机构
[1]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热科学与动力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关键词
煤气化; 燃料/电联产系统; F-T合成; 发电单元; 集成特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TM611.3 [联合循环发电];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建立了煤气化炉、F-T合成反应器和发电单元的模型,对基于煤气化的单纯IGCC发电系统、F-T燃料合成系统及F-T燃料/电联产系统进行了热力性能计算,并对F-T燃料/电联产系统的集成特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F-T燃料/电联产系统方案可通过降低余热锅炉内平均换热温差改善热能的梯级利用,提高联产系统的能量利用率;简化了尾气循环工艺流程的F-T合成单元,易于气化单元和发电单元的压力匹配,且可有效拓宽化电比的调节范围,最高达到2.3。
引用
收藏
页码:320 / 325+409 +40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气流床煤气化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J].
汪洋 ;
于广锁 ;
代正华 ;
梁钦锋 ;
于遵宏 .
化学工程, 2007, (02) :75-78
[2]   气流床粉煤气化的Gibbs自由能最小化模拟 [J].
代正华 ;
龚欣 ;
王辅臣 ;
于广锁 ;
谭可荣 ;
于遵宏 .
燃料化学学报, 2005, (02) :129-133
[3]   二甲醚/动力多联产系统初步研究 [J].
陈斌 ;
高林 ;
金红光 .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4, (05) :741-744
[4]   克劳斯硫回收流程模拟及其工艺计算 [J].
樊建明 ;
诸林 ;
许小云 .
江苏化工, 2004, (03) :53-55
[5]   新一代能源动力系统的研究方向与进展 [J].
林汝谋 ;
金红光 ;
蔡睿贤 .
动力工程, 2003, (03) :2370-2376
[6]   以煤气化为核心的多联产能源系统——资源/能源/环境整体优化与可持续发展 [J].
倪维斗 ;
李政 ;
薛元 .
中国工程科学, 2000, (08) :59-68
[7]  
鞍钢引进APCI 35000m~3/h空分设备流程与参数[J]. 黄海涛.深冷技术. 1993(04)
[8]  
合成氨—动力多联产系统初步研究[D]. 张向荣.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2006
[9]  
大规模煤气化技术[M]. - 化学工业出版社 , 许世森, 2006
[10]  
天然气净化工艺[M]. - 石油工业出版社 , 王开岳主编, 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