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丹巴甲居滑坡动态变形过程三维系统监测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24
作者
白永健 [1 ]
郑万模 [1 ]
邓国仕 [1 ]
倪化勇 [1 ]
张清志 [1 ]
贾俊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调查局成都地质调查中心
[2]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边坡工程; 堆积体滑坡; GPS; InSAR; 深部位移监测; FLAC3D;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42.22 [滑坡];
学科分类号
0837 ;
摘要
受青藏高原地质构造作用的影响,我国西南山区分布着大量成因类型多、机制复杂、突发性强、变形破坏发展趋势难以预测、失稳后破坏性大等特点的堆积体滑坡。甲居滑坡为大渡河上游一巨型松散堆积体古滑坡局部复活,针对滑坡动态变形过程和失稳破坏迹象,综合采用GPS地表位移监测、干涉InSAR监测和深部位移监测(测斜仪),3种监测技术优势特点并相互结合构成三维系统监测网。根据监测成果分析,判别其当前为浅表层加速变形破坏和深部缓慢变形的演化阶段;研究其变形失稳模式为浅表层滑移–拉裂失稳破坏和深部蠕滑–拉裂变形的复合模式;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滑坡在动态变形过程中滑坡体内的应力场、位移、塑性破坏区分布特征的变化。
引用
收藏
页码:974 / 981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GPS与InSAR数据融合方法及其应用 [J].
焦明连 .
全球定位系统, 2010, 35 (03) :1-4
[2]   丹巴县甲居滑坡复活机制及其稳定性分析 [J].
李明辉 ;
郑万模 ;
石胜伟 ;
谢忠胜 .
山地学报, 2008, (05) :577-582
[3]   对我国西南地区河谷深厚覆盖层成因机理的新认识 [J].
许强 ;
陈伟 ;
张倬元 .
地球科学进展, 2008, (05) :448-456
[4]   中国西南泛亚大通道环境工程地质问题概论 [J].
张永双 ;
张加桂 ;
雷伟志 ;
石菊松 ;
王献礼 ;
熊探宇 .
地学前缘, 2007, (06) :24-30
[5]   含水砂层对堆积体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J].
巨能攀 ;
黄润秋 ;
涂国祥 .
工程地质学报, 2006, (04) :476-480
[6]   大型堆积体边坡的空间工程效应研究 [J].
陈红旗 ;
黄润秋 ;
林峰 .
岩土工程学报, 2005, (03) :323-328
[7]   云南虎跳峡两家人松散堆积体的基本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刘衡秋 ;
胡瑞林 ;
曾如意 .
第四纪研究, 2005, (01) :100-106
[8]   青藏高原隆升的地质灾害效应 [J].
彭建兵 ;
马润勇 ;
卢全中 ;
李喜安 ;
邵铁全 .
地球科学进展, 2004, (03) :457-466
[9]   GPS-InSAR合成方法进行地面沉降研究与展望 [J].
陈基伟 .
遥感信息, 2003, (04) :48-50
[10]   强度折减有限元法中边坡失稳的塑性区判据及其应用 [J].
栾茂田 ;
武亚军 ;
年廷凯 .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03, (03)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