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企业动态演化效率研究:所有制视角

被引:13
作者
张少华 [1 ]
张天华 [2 ]
机构
[1] 浙江理工大学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2]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关键词
进入效应; 退出效应; 资源再配置效应; 内部效率提升效应;
D O I
10.13653/j.cnki.jqte.2015.03.002
中图分类号
F425 [工业企业组织和经营管理];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20205 ; 0202 ; 0701 ; 070104 ;
摘要
不同所有制企业陆续进入、退出市场以及在市场中展开竞争,是中国渐进式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文借助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19982007年),在VDF总量生产率增长分解框架下,测度了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动态演进效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在总量上的效率贡献最大,民营企业在增量上的效率贡献则最大。经济总量上,内部效率提升环节对总量生产率贡献最大,而增量上,退出环节对总量生产率贡献最大,表明中国经济已经走上了一条内生增长、创新驱动与优胜劣汰的发展道路。进入环节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效率贡献均为负,说明中国依然是一个进入门槛较高的国家。不同所有制企业对总量生产率的贡献与企业生命周期有关。本文对澄清我国企业改革的所有制误区,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改革与寻找经济增长新动力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39+146 +146
页数:19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进入退出与生产率动态演化 [J].
毛其淋 ;
盛斌 .
经济研究, 2013, 48 (04) :16-29
[2]   国有、民营、三资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两次经济普查相关数据分析之二 [J].
陈妍 .
经济研究参考, 2012, (30) :56-60
[3]   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 [J].
聂辉华 ;
贾瑞雪 .
世界经济, 2011, 34 (07) :27-42
[4]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 [J].
桑东华 .
中共党史研究, 2010, (07) :51-59
[5]   企业演化:中国工业生产率增长的重要途径 [J].
李玉红 ;
王皓 ;
郑玉歆 .
经济研究, 2008, (06) :12-24
[6]  
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 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 . Loren Brandt,Johannes Van Biesebroeck,Yifan Zhang.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 2011 (2)
[7]   Policy distortions and aggregate productivity with heterogeneous establishments [J].
Restuccia, Diego ;
Rogerson, Richard .
REVIEW OF ECONOMIC DYNAMICS, 2008, 11 (04) :707-720
[8]  
Reallocation, Firm Turnover, and Efficiency: Selection on Productivity or Profitability?[J] . Lucia Foster,John Haltiwanger,Chad Syverson.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 2008 (1)
[9]  
Productivity Dynamics: U.S. Manufacturing Plants, 1972–1986[J] . Eric J. Bartelsman,Phoebus J. Dhrymes.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alysis . 1998 (1)
[10]  
Firm productivity in Israeli industry 1979–1988[J] . Zvi Griliches,Haim Regev.Journal of Econometrics . 1995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