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结线虫病土引入秸秆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5
作者
张四海 [1 ]
王意锟 [1 ]
朱强根 [1 ]
黄健 [1 ]
金爱武 [1 ]
张国 [2 ]
机构
[1] 丽水学院生态学院
[2]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基金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秸秆碳源;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真菌/细菌(F/B)比值; 磷脂脂肪酸;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4.36 [土壤微生物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目的】微生物生物量及群落结构对农业管理措施极为敏感,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的大小是土壤肥力状况的重要生物学指标,秸秆还田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种群和数量。由于不合理的耕作,引起严重的根结线病虫害,尤以连作的番茄土壤十分普遍,研究连作条件下添加秸秆碳源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病害严重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探讨添加秸秆碳源加入量与土壤微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真菌/细菌比值的相互关系、变化规律,可为病土的生态修复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本试验采用室内盆栽方法,试验设置4个小麦秸秆添加量0、2.08、4.16和8.32 g/kg,分别记为S0、S1、S2和S3,供试作物为番茄。采用磷脂脂肪酸法(PLFA)估算真菌生物量、细菌生物量和微生物生物总量。【结果】与不加秸秆的对照相比,秸秆碳源的施入显著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总生物量(MTB)、细菌生物量(MB)、真菌生物量(FB)。S3、S2和S1处理的MTB、MB、FB分别为30.17、28.42和22.72 nmol/g;24.27、23.12和22.97 nmol/g;5.90、5.30和4.93 nmol/g;不同秸秆添加量处理之间,微生物总生物量和细菌生物量之间差异不显著,但真菌生物量差异达显著水平。添加秸秆处理使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真菌/总生物量(FB/MTB)、真菌/细菌(F/B)比值显著提高。S3、S2和S1处理的FB/MTB和F/B分别为19.56%、18.65%和17.78%;24.34%、22.94%和21.68%;S3和S2的比值之间差异不显著,两个处理的比值与S1处理之间差异显著。秸秆的添加对细菌生物量在微生物总量中的比例有降低作用,细菌在微生物总量中占据绝大比例,在S0、S1、S2、S3个处理中分别为83.10%、82.22%、81.35%和80.44%,F/B比值分别为20.30%、21.68%、22.94%和24.34%。【结论】随着秸秆施入量的的增加,微生物总生物量、细菌和真菌生物量和F/B比值均有升高的趋势,特别是有利于F/B比值增加,说明秸秆碳源的施入改变F/B比值,从而改善病土食物网结构和土壤生态系统食物网营养结构。秸秆添加量以4.16和8.32 g/kg更为有效。
引用
收藏
页码:923 / 929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7 条
[1]  
根结线虫病土引入秸秆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原生动物的影响[J]. 张四海,连健虹,曹志平,赵鹂.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6)
[2]   添加秸秆碳源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原生动物丰富度的影响 [J].
张四海 ;
曹志平 ;
胡婵娟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19 (06) :1283-1288
[3]   碱法—酶法处理麦秆木质纤维素的工艺研究 [J].
曾晶 ;
龚大春 ;
田毅红 ;
王栋 ;
李德莹 .
农产品加工(学刊), 2007, (10) :7-9+21
[4]   长期不同施肥下太湖地区黄泥土表土微生物碳氮量及基因多样性变化 [J].
张平究 ;
李恋卿 ;
潘根兴 ;
张俊伟 .
生态学报, 2004, (12) :2818-2824
[5]   中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J].
韩鲁佳 ;
闫巧娟 ;
刘向阳 ;
胡金有 .
农业工程学报, 2002, (03) :87-91
[6]   秸秆资源工业化利用产业及模式(英文) [J].
杨中平 ;
郭康权 ;
朱新华 ;
阎晓莉 ;
韩文霆 .
农业工程学报, 2001, (01) :27-31
[7]   秸秆覆盖免耕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养分转化的研究 [J].
高云超,朱文珊,陈文新 .
中国农业科学, 1994, (06) :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