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RFLP标记研究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

被引:16
作者
庄杰云,钱惠荣,林鸿宣,陆军,程式华,应存山,罗利军,朱旭东,董凤高,闵绍楷,孙宗修,郑康乐
机构
[1] 中国水稻研究所
关键词
籼稻;粳稻;普通野生稻;亲缘关系;RFLP;
D O I
10.16819/j.1001-7216.1995.03.002
中图分类号
S511.10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选用分布于10条水稻染色体的20个DNA探针,分析了来源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和江西等5省的14份亚洲普通野生稻材料以及来源于8个国家的19份亚洲栽培稻材料的RFLP。17个探针能在研究材料间检测到多态性,以一种酶为基础,共检测到67条多态性带。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所有野生稻材料归入野生稻组,栽培稻材料分别归入籼稻组或粳稻组。三组区分明确,且三组之间的遗传距离差别很小,表明灿粳稻是几乎同时从古老野生稻种分化而来的。另外,所有普通野生稻材料在籼粳分化方向基本都属于中间类型,且变异幅度不大于籼粳稻组内各材料在籼粳方向的变异幅度。
引用
收藏
页码:135 / 140
页数:6
相关论文
empty
未找到相关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