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伦理学概念溯源——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概念的实存论阐释

被引:17
作者
邓安庆
机构
[1] 复旦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伦理学; 亚里士多德; 实存论; 实践哲学; 政治学; 人的哲学;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82-09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在亚里士多德的学科体系中,伦理学首先从实践哲学得到规定,而他的“实践”作为个体内在合目的性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行为”,是Dasein意义上的超越性本真实存活动,不同于现代意义上的与“理论”对立的“实践”。当亚里士多德把他的作为实践哲学的伦理学从属于“政治学”时,他揭示出我们“常人”实存的本性就是城邦中的共存。但伦理的共存先于个体的实存,共存的伦理———公正———不是“德性”的一种,而是德性的整体,个体的德性只是附在这一“整体”上的“皮毛”。无论是个体的本真实存还是城邦的伦理共存,最终都是为了人之为人的卓越性(德性)的实现,伦理学本质上成为“人学”,其核心的问题结构是个体的本真实存和城邦的伦理共存的关系。
引用
收藏
页码:73 / 82+207 +207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6 条
  • [1] 海德格尔与实践哲学
    张汝伦
    [J]. 哲学动态, 2005, (02) : 3 - 7
  • [2] 本质与实存——西方形而上学的实存哲学路线
    孙周兴
    [J]. 中国社会科学, 2004, (06) : 71 - 81+205
  • [3] 亚里士多德选集[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 1999
  • [4] 海德格尔选集[M]. 上海三联书店 , (德)马丁·海德格尔(MartinHeidegger)著, 1996
  • [5] 伦理学体系[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德]约翰·戈特利伯·费希特(Johann Gottlieb Fichte) 著, 1988
  • [6] NikomachischeEthik 1179a 30—35. Aristotel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