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亚高山5种森林生态系统的碳格局

被引:22
作者
鲜骏仁 [1 ,2 ]
张远彬 [3 ]
王开运 [4 ]
胡庭兴 [2 ]
杨华 [2 ]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2] 四川农业大学林学园艺学院
[3]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
[4]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城市化生态过程和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碳贮量; 碳密度; 森林生态系统; 亚高山;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川西亚高山白桦(Betula platyphylla)林(BF)、针阔混交林(MF)、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林(FF)、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林(SF)和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林(CF)的碳贮量、组成及其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在5种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碳含量和碳贮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极显著地降低,且与土壤深度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2)地被物碳贮量分别为SF(23.97±1.77)>FF(21.35±3.64)>MF(11.78±1.21)>CF(9.09±0.91)>BF(8.16±1.34)103kgC·hm–2,对生态系统总碳贮量的贡献率差异不显著,约占3%~4%;3)乔木层对植物碳贮量贡献最多,根系碳贮量占植物碳贮量的比例在13%~19%之间;4)SF和FF的碳贮存以植物为主,MF、BF和CF的碳贮存则以土壤为主;5)整个生态系统的碳贮量依次为SF(729.92±43.49)>FF(618.86±53.97)>MF(353.88±21.76)>BF(247.79±17.15)>CF(244.52±18.70)103kgC·hm–2,差异显著,对应的短期碳固定能力则依次为2.97、3.80、5.15、3.33和4.84103kgC·hm–2·a–1。在没有破坏性干扰前提下,川西亚高山次生林恢复是大气中碳沉降的潜在碳汇。合适的树种及其搭配比例、造林模式和森林生态系统管理对策,是促进该区域植被快速恢复和增加碳贮存的关键。
引用
收藏
页码:283 / 290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四川西北部亚高山云杉天然林生态系统碳密度、净生产量和碳贮量的初步研究 [J].
马明东 ;
江洪 ;
罗承德 ;
刘跃建 .
植物生态学报, 2007, (02) :305-312
[2]   东北东部森林生态系统土壤碳贮量和碳通量 [J].
杨金艳 ;
王传宽 .
生态学报, 2005, (11) :83-90
[3]  
Litter Dynamics of Three Subalpine Forests in Western Sichuan[J]. S. KELLOMKI.Pedosphere. 2005(05)
[4]   浙江省常绿阔叶生态公益林生物量 [J].
刘其霞 ;
常杰 ;
江波 ;
袁位高 ;
戚连忠 ;
朱锦茹 ;
葛滢 ;
沈琪 .
生态学报, 2005, (09) :2139-2144
[5]   长白山原始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阶段地下生物量与碳、氮贮量的比较 [J].
杨丽韫 ;
罗天祥 ;
吴松涛 .
应用生态学报, 2005, (07) :1195-1199
[6]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边界木特征的研究 [J].
鲜骏仁 ;
胡庭兴 ;
王开运 ;
张远彬 ;
朱雪梅 ;
徐精文 .
林业科学研究, 2004, (05) :636-640
[7]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林窗特征的研究 [J].
鲜骏仁 ;
胡庭兴 ;
王开运 ;
张远彬 .
生态学杂志, 2004, (03) :6-10
[8]   鼎湖山自然保护区土壤有机碳贮量和分配特征 [J].
方运霆 ;
莫江明 ;
Sandra Brown ;
周国逸 ;
张倩媚 ;
李德军 .
生态学报, 2004, (01) :135-142
[9]   中国植被和土壤碳贮量 [J].
李克让 ;
王绍强 ;
曹明奎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1) :72-80
[10]   中国森林植被碳库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 [J].
方精云 ;
陈安平 .
植物学报, 2001, (09) :967-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