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6
作者
刘英 [1 ]
赵荣钦 [2 ]
熊亚兰 [2 ]
焦士兴 [3 ]
机构
[1]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2]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
[3] 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关键词
碳排放; 能源消费; 碳汇; 河南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196 [环境经济学];
学科分类号
02 ; 0201 ; 020106 ;
摘要
区域碳排放核算是衡量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制订低碳经济发展策略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借鉴IPCC及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构建了区域碳排放、碳汇及碳补偿率测算的方法,并以河南省为例进行了初步研究。其结论为:①1989—2008年河南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为128941.44万t,整体呈递增趋势,年均增长率为7.16%;②就碳排放构成而言,煤炭消费的碳排放量构成了河南省碳排放的主体,占碳排放总量的91%;③河南省人均碳排放量低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水平,而碳排放强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④就碳排放的区域差异而言,平顶山碳排放量最大,开封市、漯河市和周口市碳排放相对较低;⑤林业碳汇虽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远远不足以补偿能源消费的碳排放,碳补偿率由14%下降到不足8%。
引用
收藏
页码:349 / 351+372 +37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基于低碳化视角的东北地区振兴——以吉林市为例 [J].
朱守先 ;
庄贵阳 .
资源科学, 2010, 32 (02) :230-234
[2]   湖南省化石燃料和工业过程碳排放的估算 [J].
何介南 ;
康文星 .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08, 28 (05) :52-58
[3]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关联分析及比较 [J].
谭丹 ;
黄贤金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8, (03) :54-57
[4]   基于碳循环的化石能源及电力生态足迹 [J].
谢鸿宇 ;
陈贤生 ;
林凯荣 ;
胡安焱 .
生态学报, 2008, (04) :1729-1735
[5]   中国:以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挑战 [J].
庄贵阳 .
环境经济, 2007, (Z1) :69-71
[6]   基于能量集成的CO2减排量的确定 [J].
汪刚 ;
冯霄 .
化工进展, 2006, (12) :1467-1470
[7]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J]. 徐国泉,刘则渊,姜照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06)
[8]   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 [J].
庄贵阳 .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 (03) :8-12
[9]   我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估测初探 [J].
高树婷 ;
张慧琴 ;
杨礼荣 ;
王秋玲 .
环境科学研究, 1994, (06) :56-59
[10]  
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 王雪娜.北京林业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