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柏垭——石龙场地区自流井组大安寨段油气成藏地质条件

被引:25
作者
邓康龄
机构
[1] 西南石油局地质综合研究院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川中隆起; 大安寨段油气藏; 侏罗系; 沉积相; 喜马拉雅期; 燕山期;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01.02.003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从大安寨段油气组分和物性分布所反映的烃类运移 ,结合中、上侏罗统的展布 ,提出川 30井和川 43井区存在一个燕山期隆起和油气富集带。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中 ,该带储集层因深埋而致密化 ,油气被“冰冻”于储集层中。喜马拉雅期构造运动 ,改造、支解了古隆起 ,形成了若干背斜与鼻状构造 ,这些正向构造上裂缝发育 ,改造了其储集层的储渗条件 ,停滞的油气具有了工业产能。因此 ,大安寨段的油气是燕山构造运动期富集、喜马拉雅构造运动期改造成藏
引用
收藏
页码:9 / 13+5 +5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5 条
[1]   川北大安寨段储层深部热水溶蚀作用 [J].
郑荣才,陈洪德,刘文均,李安仁,张晓鹏,柳梅清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1996, (04) :293-301
[2]  
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M].郭正吾等著;.地质出版社.1996,
[3]  
天然气运移、储集及封盖条件.[M].邓云山等著;傅家谟;刘德汉主编;.科学出版社.1992,
[4]  
中国石油地质志.[M].四川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编;.石油工业出版社.1989,
[5]  
石油与天然气运移.[M].李明诚编著;.石油工业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