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流变学某些指标变化与脑梗塞部位及大小的关系

被引:5
作者
周广喜 [1 ]
杨露春 [1 ]
机构
[1] 天津市神经病学研究所
关键词
血液流变学; 脑梗塞; 全血粘度; 主干支; 穿通支;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R74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学科分类号
1002 ;
摘要
本文从血液流变学的角度,对不同部位脑梗塞的发病机制的区别进行了探讨。根据 CT 的结果将83例脑梗塞分为动脉主干支梗塞组和穿通动脉梗塞组,研究结果发现,HCT 和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前者高于后者,相反血小板聚集性则后者高于前者,提示脑叶的大面积梗塞与脑深部结构的小梗塞,在其发病机制上不尽相同。梗塞病灶大小与全血粘度高低之间的关系,在主干支组二者之间呈正相关,而在穿通支组则无相关性。表明对于主干支组的梗塞患者,应积极使增高的 HCT 和全血粘度降低,以改善侧枝循环,限制梗塞病灶的扩大。对于穿通支小梗塞似以降低血小板活性更为重要。
引用
收藏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缺血性中风先兆预报和预防性治疗的初步探讨 [J].
上海市中风预报协作组 ;
施永德 ;
唐镇生 ;
秦芝九 ;
周冠虹 ;
罗志特 ;
薛宝琴 ;
张鹤年 ;
刘霭韵 .
中华医学杂志, 1979, (12)
[2]   脑卒中研究动向 [J].
龟山正帮 ;
王维钧 .
日本医学介绍, 1985, (09) :420-421
[3]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血管病CT检查所见的分析[J]. 王新德,王象昌,唐镇生,赵崇智,王耀山,曹起龙. 华精神科杂志. 1982 (03)
[4]  
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CT)诊断脑梗塞[J]. 王恭宪,陈星荣,沈天真,唐镇生,陈汉白,陈公白,史玉泉,徐桂芝. 华精神科杂志. 1982 (03)
[5]  
The role of blood constituent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Toghi H,et al. 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 . 1979
[6]  
Platelet hyperaggregabilit as a rist factor of penetrating artery infarction. Shio H. Acta Neurologica Scandinavica . 1979
[7]  
Rheological aspects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OttE,et al. European Neurology . 1983
[8]  
Rheology of blood in dignostic and preventive. Dintenfass L. . 1976
[9]  
Hemorheological influences on platelet thrombogenesis. Born,GVR. European Neurology . 1983
[10]  
Hemorheology of the cerebral circulation in stroke. Wood JH,Kee DB Jr. Stroke .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