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农民维权抗争的底层政治

被引:248
作者
董海军
机构
[1] 中南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关键词
弱者的武器; “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 维权抗争;
D O I
10.15992/j.cnki.31-1123/c.2008.04.002
中图分类号
D422.6 [农民工作];
学科分类号
0302 ;
摘要
社会弱者并不必然在任何时候都处于弱势地位,有时甚至拥有优势。在评述和借鉴农民维权抗争,特别是体现为"弱者的武器"的日常抵抗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农民底层政治的自主性作为分析农民的维权抗争的基点,同时将关注焦点放在农民维权抗争的日常事件上,从而发现了农民的另一种底层抗争的政治机制——"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本研究论述了弱者所具有的隐性力量及以弱者身份作为武器进行抗争的作为,即回答了"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的问题,从而对学界以往对弱者的传统认识提出了修正。本文最后指出,"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的抗争机制的研究对于社会管理与发展具有更深远的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34 / 58+223 +223
页数:26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权力—利益的结构之网”与农民群体性利益的表达困境——对一起石场纠纷案例的分析 [J].
吴毅 .
社会学研究, 2007, (05) :21-45+243
[2]   农民维权的尴尬——基于安徽省肥东县某镇的案例调查 [J].
王云飞 ;
李远行 .
中国改革, 2007, (09) :68-70
[3]   强者政治学与弱者政治学——试论政治哲学中的两种方向 [J].
包利民 ;
林志雄 .
浙江学刊, 2007, (04) :34-39
[5]   后单位制时期街区集体抗争的产生及其逻辑——对一次街区集体抗争事件的实证分析 [J].
何艳玲 .
公共管理学报, 2005, (03) :36-41+54
[6]   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 [J].
于建嵘 .
社会学研究, 2004, (02) :49-55
[7]   我国现阶段农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J].
于建嵘 .
中国农村观察, 2003, (06) :75-78
[8]   “弱者的武器”与“隐藏的文本”——研究农民反抗的底层视角 [J].
郭于华 .
读书, 2002, (07) :11-18
[9]   关注底层 [J].
查特吉 .
读书, 2001, (08) :13-20
[10]   利益、权威和秩序——对村民对抗基层政府的群体性事件的分析 [J].
于建嵘 .
中国农村观察, 2000, (04) :7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