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应性周期的韧性城市分类评价——以我国海绵城市与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为例

被引:81
作者
郑艳 [1 ]
翟建青 [2 ]
武占云 [1 ]
李莹 [2 ]
史巍娜 [3 ]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2] 国家气候中心
[3] 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
关键词
韧性城市; 适应性周期; 海绵城市; 气候适应型城市; 系统韧性; 分类评价;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299.2 [中国];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建设韧性城市已成为城市规划与风险治理领域的热点议题。韧性城市注重城市系统应对各种内外部风险冲击的能力,我国正在推进的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是建设韧性城市的具体途径。其中,海绵城市旨在减小暴雨和水资源相关风险,气候适应型城市注重应对气候变化引发的多种灾害风险。目前国内外对于韧性城市的理论基础及其评价方法尚处于研究和探索阶段,针对我国城市地域分布广泛、灾害类型复杂多样、发展阶段差异大等特点,亟需在试点工作中加强理论指导和分类评价研究。本文选择全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以暴雨作为致灾危险性因子,构建了包括城市发展能力、绿色基础设施和灰色基础设施能力的城市韧性指数,依据韧性理论中的适应性周期假说,将样本城市区分为韧性城市、低风险城市、脆弱型城市和高风险城市四类,应对暴雨的系统韧性分别为高、中、低水平。结果表明,四类城市在海绵城市、气候适应型城市的试点样本中所占比重并不均衡。其中,海绵城市试点中的韧性城市和低风险城市类别共占33%,这些"锦上添花"型的试点城市应总结经验并深入发掘潜在问题;而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中的脆弱型城市、高风险城市两类占到其试点总数的92%,需要借助试点政策"雪中送炭"以减小风险、提升韧性。针对试点中存在的韧性城市数量少、高风险城市甄别不足、低风险城市入选比例过高、脆弱性城市数量众多且分化性大等问题,本文建议在试点工作中积极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与海绵城市的协同建设,加强试点城市的分类评价及指标考核,对不同类型的试点城市采取差异化的政策支持,加强韧性城市的公众参与等。
引用
收藏
页码:31 / 3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我国城市灾害韧性评估及其提升策略研究 [J].
李亚 ;
翟国方 .
规划师, 2017, 33 (08) :5-11
[2]   韧性城市的理论基础与评估方法 [J].
郑艳 ;
林陈贞 .
城市, 2017, (06) :22-28
[3]   韧性城市研究新进展 [J].
李彤玥 .
国际城市规划, 2017, 32 (05) :15-25
[4]   气候适应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J].
谢欣露 ;
郑艳 .
城市与环境研究, 2016, (04) :50-66
[5]   黄石市韧性城市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J].
卢文超 ;
李琳 .
城市, 2016, (11) :28-33
[6]  
Climate change and village adaptation impact on reliability of irrigation wells in China[J]. Ruifeng Liu.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03)
[7]  
The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s on mass events in China[J]. Haixiao Wu.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6(01)
[8]   气候变化与韧性城市发展对策研究 [J].
王祥荣 ;
谢玉静 ;
徐艺扬 ;
鲁逸 ;
李昆 .
上海城市规划, 2016, (01) :26-31
[9]   推动城市适应规划,构建韧性城市——发达国家的案例与启示 [J].
郑艳 .
世界环境, 2013, (06) :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