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蚜虫对MDMV传毒效率及其口针中病毒附着位点(VAS)的免疫荧光标记

被引:3
作者
马占鸿
李怀方
裘维蕃
机构
[1] 中国农业大学植病系
关键词
蚜虫,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毒机制,附着位点,免疫荧光标记;
D O I
10.13926/j.cnki.apps.1998.01.007
中图分类号
S433.3 [半翅目害虫];
学科分类号
090402 ;
摘要
本研究在测定了5种蚜虫对玉米矮花叶病毒(MDMV)传播效率的基础上,采用免疫荧光(FITC)标记方法,观察到蚜虫口针中MDMV附着位点(VAS)的存在。结果发现不同蚜虫之间的传毒效率及VAS有一定的差异。其中,以麦二叉蚜(Schizaphisgraminum)的传毒效率最高,达66.8%。并且其VAS也最明显,位于口针末端约50μm处。通过试验发现,尽管在VAS存在的情况下,用提纯的不含HC的MDMV进行蚜虫传毒试验,其传毒率为零。只有当HC与MDMV共同存在的情况下才可有效传播。至于蚜虫是如何释放病毒的还不清楚。根据试验结果初步认为,蚜虫对MDMV的传播是一个“识别—吸附—释放”的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26 / 29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 条
[1]   桃蚜口针中病毒附着位点的免疫荧光标记定位 [J].
吴云峰,魏宁生 .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5, (02) :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