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九瑞矿集区叠合断裂系统和叠加成矿作用

被引:68
作者
蒋少涌 [1 ]
孙岩 [1 ]
孙明志 [1 ]
边立曾 [1 ]
熊永根 [1 ]
杨水源 [1 ]
曹钟清 [2 ]
吴亚民 [3 ]
机构
[1]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江西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赣西北大队
[3]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武山铜矿
关键词
叠合断裂; 叠加成矿; 同生断裂; 反转构造; 九瑞地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1 [矿床成因];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矿坑和地表勘察并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初步阐述九瑞矿集区叠合断裂系统和叠加成矿作用及其相互匹配关系。与矿有关的断裂梳理成海西期陆缘同生断裂,印支期褶皱断裂和燕山晚期负反转断裂三个系统,并以武山铜矿的F1断层对其在三期断裂系统中的交接复合和成矿作用进行了个例描述,综合三个时期的地质勘探和野外及室内观测资料提出一个三阶段的成因模式。即:第一阶段为海西期,此时陆缘伸展、掀斜和裂陷活动引发张性同生断裂,顺层-切层(阶梯状)生长断裂发育。此阶段晚期通过与深构造位的隐伏断裂交接复合可形成海底火山和热液通道,喷流沉积形成层(块)状含铜黄铁矿。第二阶段为印支期,此阶段发育背驼式或叠瓦式构造类型,且逆掩-逆冲构造很可能将第一阶段形成的层状矿体逆向移位上推。第三阶段为燕山晚期,此时发生高角度冲断和区域应力场变更,有利于断裂由压性转为张性,形成负反转构造,断裂扩张,与燕山期岩浆热液有关的成矿溶液上升,再次叠加成矿。
引用
收藏
页码:2751 / 2767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51 条
[1]   江西九江武山铜矿构造-蚀变矿化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J].
李颖 ;
吕古贤 ;
申玉科 ;
吴亚民 .
地质找矿论丛, 2010, (01) :18-23
[2]   叠加成矿系统与多成因矿床研究 [J].
翟裕生 ;
王建平 ;
彭润民 ;
刘家军 .
地学前缘, 2009, 16 (06) :282-290
[3]   长江中下游地区九瑞矿集区邓家山花岗闪长斑岩的地球化学与成因研究 [J].
李亮 ;
蒋少涌 .
岩石学报, 2009, 25 (11) :2877-2888
[4]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铜陵矿集区铜多金属矿床模型 [J].
毛景文 ;
邵拥军 ;
谢桂青 ;
张建东 ;
陈毓川 .
矿床地质, 2009, 28 (02) :109-119
[5]   江西武山铜矿区花岗闪长斑岩的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组成及成因探讨 [J].
蒋少涌 ;
李亮 ;
朱碧 ;
丁昕 ;
姜耀辉 ;
顾连兴 ;
倪培 .
岩石学报, 2008, 24 (08) :1679-1690
[6]   江西武山铜矿南矿带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J].
李进文 ;
李旭辉 ;
裴荣富 ;
梅燕雄 ;
王永磊 ;
屈文俊 ;
黄修保 ;
臧文栓 .
地质学报, 2007, (06) :801-807
[7]   安徽新桥块状硫化物矿床地球化学特征附视频 [J].
李红阳 ;
李英杰 ;
侯增谦 ;
杨竹森 ;
蒙义峰 ;
曾普胜 ;
徐文艺 .
地质科学, 2005, (03) :337-345
[8]   铜陵矿集区成矿流体系统时限的初步厘定 [J].
蒙义峰 ;
杨竹森 ;
曾普胜 ;
徐文艺 ;
王训成 .
矿床地质, 2004, (03) :271-280
[9]   安徽铜陵矿集区海西期喷流沉积流体系统时空结构 [J].
杨竹森 ;
侯增谦 ;
蒙义峰 ;
曾普胜 ;
李红阳 ;
徐文艺 ;
田世洪 ;
王训诚 ;
姚孝德 ;
姜章平 .
矿床地质, 2004, (03) :281-297
[10]   铜陵矿集区块状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J].
李红阳 ;
杨竹森 ;
蒙义峰 ;
曾普胜 ;
徐文艺 .
矿床地质, 2004, (03) :327-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