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3 条
鲁中南山地6个造林树种根系形态的比较
被引:21
作者:
蔡鲁
[1
]
朱婉芮
[1
]
王华田
[1
,2
]
张光灿
[1
,2
]
刘霞
[2
]
杨吉华
[1
]
王延平
[1
,2
]
机构:
[1] 山东省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重点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
[2] 国家林业局泰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
来源:
关键词:
根系构型;
细根形态;
生境适应策略;
干旱瘠薄山地;
D O I:
10.16843/j.sswc.2015.02.014
中图分类号:
S718.4 [树木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干旱瘠薄山地造林树种选择是制约这一特殊生境植被修复的关键问题。为明确不同树种对干旱瘠薄生境的生态适应策略,为困难地造林树种选择提供依据,采用挖掘法获取树木整体根系,用根系扫描仪测定细根形态参数,对比分析鲁中南干旱瘠薄山地黑松、侧柏、黄连木、麻栎、黄栌、扶芳藤6个造林树种根系构型及细根形态特征,阐明干旱瘠薄生境中不同树种根系形态的差异性及其对特殊生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相同立地条件下6树种根系构型差异较大,黑松、侧柏、扶芳藤根系表现为浅根性,依靠水平空间的拓展获得水分和养分是它们对干旱瘠薄生境的适应策略;而黄栌、黄连木、麻栎根系则为深根性。2)各树种细根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扶芳藤各级细根数量最多,且长度、表面积和体积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表明其具有极强的生根能力及水分和养分利用能力。3)麻栎和扶芳藤低级细根(1~2级)的比根长在所有树种中最大,表明它们的细根具有良好的吸收功能。根据各树种的根系形态特征,在干旱瘠薄山地造林实践中,可利用其根系生长策略的不同考虑树种混交,营建针阔混交、乔灌混交等多种林型,充分发挥森林固水保土等生态效益。
引用
收藏
页码:83 / 91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