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

被引:115
作者
张奎良
机构
[1]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
关键词
资本主义社会; 资产阶级社会; 人本主义思想; 费尔巴哈;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感性活动; 人的本质; 实践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者; 马克思主义者; 哲学意义;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B0 [哲学理论];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正>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科学的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在各个领域里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同,甚至受到衷心的拥护。那么,哲学又是什么态度?它是否接受“以人为本”呢?这个问题现在未必有一致的答案。十年前,笔者曾发表了一篇关于马克思的“以人为本”的文章,就曾引起争论,被认为是对唯物主义哲学的冒犯。(参见《哲学研究》1994年第2、8、9、12期有关文章)现在虽然理论环境进一步宽松,但是哲学上“本”的问题历来歧见极深,积重难返,看来今天仍有讨论的必要。“以人为本”的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比起十年前,笔者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观察视角也有进一步的深化和转换。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16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3 条
[1]  
邓小平文选.[M].邓小平 著.人民出版社.1983,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马克思;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编.人民出版社.197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德]马克思;[德]恩格斯 著;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 译.人民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