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与艾滋病话语在中国

被引:13
作者
张有春
机构
[1] 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
关键词
污名; 歧视; 艾滋病;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69 [社会生活与社会问题]; R193 [卫生宣传教育];
学科分类号
1204 ;
摘要
艾滋病是我国重要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艾滋病相关的污名与歧视被认为是阻碍艾滋病防治的关键性因素。大多对艾滋病污名与歧视的研究关注歧视产生的心理与认知根源,忽视了塑造艾滋病话语的重要制度性力量与结构性因素。要成功地达成反歧视目的,必须从媒体与公共卫生领域这两个塑造艾滋病话语的主导性力量抓起。
引用
收藏
页码:87 / 92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艾滋病谣言的社会渊源:道德恐慌与信任危机 [J].
景军 .
社会科学, 2006, (08) :5-17
[2]   艾滋病宣传报道中歧视现象的研究 [J].
张有春 ;
李晓林 .
中国健康教育, 2005, (06) :473-475
[3]   中国艾滋病“问题”解析 [J].
潘绥铭 ;
黄盈盈 ;
李楯 .
中国社会科学, 2006, (01) :85-95+207
[4]  
艾滋病媒体读本[M].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李希光, 2005
[5]  
疾病的隐喻[M].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美)苏珊·桑塔格(SusanSontag), 2003
[6]   Association of misconceptions about HIV transmission and discriminatory attitudes in rural China [J].
Qian, H. -Z. ;
Wang, N. ;
Dong, S. ;
Chen, H. ;
Zhang, Y. ;
Chamot, E. ;
Shi, X. ;
Gao, J. ;
Vermund, S. H. ;
Shao, Y. .
AIDS CARE-PSYCHOLOGICAL AND SOCIO-MEDICAL ASPECTS OF AIDS/HIV, 2007, 19 (10) :1283-1287
[7]  
CONCEPTUALIZING STIGMA[J] . Bruce G. Link,Jo C. Phelan.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 2001
[8]  
谈谈"超级癌症"——艾滋病 .2 马文飞,范正祥. 人民日报 . 1985
[9]  
The Situation of Children and HIV/AIDS in China .2 UNFPA. East Asia and Pacific Consultation on HIV/AIDS andChildren . 2006